马宏林:种菇“老把式” 玩转新技术
原标题:马宏林:种菇“老把式” 玩转新技术
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 王富强
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村民马宏林的春天从一张张车票开始。
春节刚过,马宏林便搭上南下的列车,从一名种菇“老把式”变成了一名“新学生”。先后去陕西、湖北、湖南三个城市学习种菇技术、拓展市场,计划通过冷链物流延长平菇保鲜期,打开更多销售渠道,将灵台平菇销往南方城市。
小蘑菇渐渐长出。
春风有信,花开有声。近几天,长沙、武汉等地的订单已纷至沓来,销量供不应求,马宏林正热火朝天地加紧平菇生产。
今年52岁的马宏林,是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的一位农民,种植蘑菇已有27个年头,他种出的蘑菇产量高、颜色鲜、口感好,产菇时间长,畅销多地。
“反季节一斤平菇卖6元—12元,多半订单都是随行定价,一年出菇6茬以上,收成也很可观。”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平菇,马宏林微微叹息道:“今天的成功真的是一辈子在这里扎根换来的。”
马宏林讲解种菇技术。
种一菇,终一生。马宏林的种菇之路,并非坦途。
1995年,高中毕业的马宏林,只身一人来到兰州的一家工厂当保安,休息日在安宁区闲逛时,他对当地农户大棚里种植平菇非常感兴趣。经过几次交流,他辞去保安工作,来大棚学习蘑菇种植技术,随后萌生了返乡种蘑菇的念头。
1996年,在家人极力反对下,马宏林还是辞去工作,回家搞起了平菇种植。
起初,没有种植场地,他就打起了家里窑洞的“主意”。一天,在父亲外出的间隙,他拿起锄头,挖掉了自家的窑洞,开启了自己的种菇之梦。
经过四个月的折腾,窑洞的第一茬平菇上市了,他把成熟后的平菇用自行车给周边蔬菜商家配送。当时,在灵台县和周边的陕西省长武县,平菇是“稀缺货”,种的人少,市场很大。
大棚里新长出的平菇。
那一年,他种出了“好收成”,收入超8000多元,这在当时号称“万元户”的年代实属不易。
看着种菇是一条有“钱”途的致富路。2002年,他又承包了7亩地,用政府投资的钢架建起了7座大棚,平菇种植规模效应有了,年收入从起初的不到1万元骤升到6万元。
大好市场前景,让他再次信心倍增。2005年,马宏林又在中台镇承包土地扩大规模,当年平菇大棚达17个。
致富劲头高涨的他,一年四季奔跑在两地的平菇棚里,还带动周边村民进棚务工,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随后几年,由于技术的短缺,精力不足,他种植的平菇杂菌率高,出菇率低,一大批菌棒成了废棒,让他为自己当时扩大规模的冲动埋了一个“大单”。
新鲜肉厚的平菇。
这让马宏林更坚定了另择良地、另寻良方发展平菇的想法。
2019年,在灵台县组织的一次重点工作观摩会上,建议他整合现有两处资源,改善现有落后的种植设施。经过两年时间,政府利用张鳌坡村26户废旧宅基地42亩,招商引资280万元建起了27座大棚。2022年7月份,政府采取承包的方式进厂入驻,马宏林又在这里选择良地,扩大规模。
扩大规模、更新品种、提升技术……马宏林一直奔波在“取经”之路上。
为打破种植瓶颈,马宏林白天种菇,晚上熬夜查看资料、咨询专家、盯直播,在一次刷抖音的过程中,他看到河北六希公司关于平菇种植技术的直播,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统一的种植标准让他眼前一亮。
2021年,马宏林再次踏上了河北“取经”之路,并果断加盟六希公司,引进了种菇新技术,在设备菌材提供、核心技术引进、出菇管理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专业指导服务。
“菌棒生产成本由原来的一个3.5元降到现在的2.2元,出菇率翻倍,种菇频次由原来的4茬提高到现在6茬到8茬。”马宏林介绍说,相比以前的技术,这个新技术种植的平菇效益好很多。
马宏林查看出菇菌棒。
一组组种植数据,让马宏林这个“老把式”再次坚信,产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新技术的支撑是核心。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依靠科技发展平菇种植,我在平菇种植基地所在的张鳌坡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给村民手把手教技术,让大家一起走出不一样的致富路。”马宏林坚定地说。(记者 何香利 摄记者 何香利 摄)
相关新闻
- 2023-04-21陇南大山里的“油橄榄人”:28载护“一株树”
- 2023-04-14陇南康县平洛镇:加强技能培训 赋能乡村振兴
- 2023-03-31省城举办招聘专场纳乡土贤才
- 2023-03-24华亭市上关镇:“90”后村支书的产业富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