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春风十里菌香浓

23-04-20 10:25 来源:中国甘肃网-嘉峪关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春风十里菌香浓

  记者 朱玲 徐本钰 窦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何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道大考题。这道题怎么答?由于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解题方式既殊途同归,也各具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文殊镇塔湾村将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设施农业发达的基础优势,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将食用菌培育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子。

  塔湾村每年都要面临处理秸秆这道难题。为禁止农民在农田焚烧秸秆,政府大伤脑筋,干部大费周折,而农民还不买账。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村、镇干部带着问题多次外出参观调研,发现食用菌种植需要大量秸秆和畜禽粪作为基料,同时双孢菇、草菇等食用菌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文殊镇党委和塔湾村党支部权衡再三,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村上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权衡再三,最后作出优先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策。除了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外,我们也有政策支撑,市上把发展食用菌产业纳入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主导产业之一优先扶持。”塔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基伟说。

  谋定而后动。通过典型引路,从1998年开始,家住文殊镇塔湾村的龚学荣搭建了两座占地1.5亩的第二代温室大棚,成为了文殊镇平菇种植的“开创者”。

  在龚学荣的努力下,2001年,食用菌温室大棚开始盈利。2011年,在他的联络下,成立了嘉峪关市香蕈园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塔湾村一组村民搭建第四代日光温室11座,带动周边农户开始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2013年,在市农林局的大力支持下,龚学荣贷出了创业资金30余万元,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兴建了第四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7座,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引进了双孢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新菌种。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何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塔湾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提起增加农民收入,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文殊镇塔湾村村委会主任梅建国。2013年,他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家乡,从一名村文书一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村党总支书记。在塔湾村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2019年,他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发展蘑菇种植,塔湾村在创建党建品牌中,把平菇种植作为“四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村里还请来菌类种植技术员,在建棚、育种、发酵、生产各个阶段为村民全程指导,使平菇种植由过去的独家生产向群众化、规模化、科学化转变,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一种就是20多年。龚学荣笑嘻嘻地说道:“平菇稳定性较好,春秋冬三季都可种植。在每年平菇采摘旺季,我和妻子天天浇水,有时仿佛听到平菇在‘沙沙’地长,真是喜人,一天一采,每天都可以拉着平菇去卖钱,平均每斤可以卖到4—5元。”龚学荣和妻子吃过早饭就到平菇棚里去忙活了。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日子过得幸福又充实,尝到甜头的他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带动村民一起种植平菇。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近年来,在龚学荣的带领下,塔湾村涌现出了张小军、马世明等致富带头人。他们打算在继续大面积种植平菇的基础上,和其他农户一起实验种植一些羊肚菌,丰富农场的菌类品种,同时,向更多种植户提供种子和菌包,带领大家一起富起来,为附近村民提供更多劳动机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