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武山县:万亩良田披“银护甲” 粮食安全筑“压舱石”

23-04-19 16:55 来源:甘肃乡村振兴网 编辑:张慧雅

  通讯员 康正东 赵超 彭雪 杨洋 康慧慧

  今年以来,武山县紧扣农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面积、提质效,强龙头、延链条,全力抓好春耕生产。

  时下,正值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在武山县马力镇远中村万亩粮饲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万亩良田尽披“银护甲”,放眼望去,层层叠叠,似一条条轻纱缠绕在山间。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在抢抓墒情,点播玉米,一幅壮观的春种图铺展开来。

  以前,这个区域群众主要种植小麦和油菜,种植结构单一,加上地处高寒山区的自然环境限制,产量和收益一直是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瓶颈。十年来,镇村两级因地制宜选准全膜玉米作为主导产业,建成以远中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三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608户的万亩粮饲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从起初引导推广群众种植到现在的万亩规模,已近十年,群众依托玉米种植不仅走出了贫困,还奔跑在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以前种植小麦,效益不好,后来镇村干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推广种植全膜覆盖玉米,起初群众也是不接受,我们老党员就带头种,一两年收益下来,大家都纷纷看‘红’了眼。”对于村上的全膜玉米种植示范带头人沈志远来说,这几年村上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现在都是群众争着种植,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我家今年种植了20多亩,像我这样种植20多亩的农户基本上占60%。因为我们村的土地面积较多,种十几亩的基本上全覆盖,每家每户仅靠玉米一项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还不耽误农闲时务零工。”

  村民沈志前是为数不多的依然留守土地的年轻人,不用远走他乡,依然发家致富,他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我自购了一台洛阳504大型耕地机,在满足自用的同时,还给村上的群众提供服务,犁一亩地收70块钱,一个播种季节下来,能耕地200余亩,仅这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种植玉米方面,自己的地种了十几亩,由于产量好,就又另外租种了10亩,玉米收入至少也在7万块钱,种完以后还可以趁空闲时间打零工。”

  “基地是从201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发放地膜、有机肥,有效增加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马力镇副镇长东旭亮介绍,通过大力引导群众购置大型农用拖拉机11辆、收割机3台,有效改善了群众种植玉米机械化作业的程度,现在群众种、收都不用愁。

  今年以来,武山县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累计完成12万亩顶凌覆膜,建设玉米、油料万亩示范带5个,马铃薯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个,各类粮食作物千亩片区39个,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3.8万亩以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