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西峰区“五型”模式发展庭院经济

23-05-11 15:3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兰琴

  通讯员 陈晨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今年以来,西峰区紧扣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宜业宜居发展目标,着力拓展“五型”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做好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基地辐射型

  西峰区依托武川、蒲河川、纸坊川三个川区设施瓜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建成8个设施瓜菜示范点,钢架大棚963座,3个1000亩的大棚西瓜生产基地,4个300亩高原夏菜蔬菜基地,2个100亩高原夏菜蔬菜基地。瓜菜生产总面积5.46万亩,总产量10.58万吨。周边群众盘活房前屋后闲置资产或者租赁钢架大棚,种植蔬菜瓜果,这样不仅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解决了销路的问题,辐射带动周边1万多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人均纯收入提高1万元以上,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企业领办型

  西峰区充分依托156个村级合作社,有效发挥合作社联系群众紧密、服务群众便捷、带动群众灵活的发展优势,采取“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有效盘活群众前庭后院。什社乡新庄村春野原家庭农场先后投资300万元,以家庭农场为引领,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庭院经济产业。企业定期上门配兔,现场指导,统一饲料喂养、出栏销售,有效解决了散户养殖技术难、配种难、出售难等诸问题,做到养殖风险最小化,利润空间最大化。新庄村30多个农户每户养殖20只母兔,年肉兔出栏可达1000多只,户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后官寨镇左焕茸“群英香包”采取“车间+农户”的加工模式,他们将适合分散加工的产品延伸到庭院经济经营户,把原材料分发给有技术的群众,按个数收取手工费,辐射带动后官寨镇周边有技术但无法外出的妇女200多人发展手工业,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500元以上,带动庭院加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能人带动型

  西峰区一方面制定“能人”培养及帮扶计划,加大能人培养培训力度,累计培训农民4469人(次),提供金融支持,支持申请“富民贷”、“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用于发展庭院经济,累计发放贷款100余万元。重点培养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一方面以“能人+农户”组织方式,鼓励和引导“能人”引领群众发展种植园、养殖场、农家乐、烧烤场、乡村民宿等产业。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紧抓文旅融合机遇,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的模式,建办帮扶车间,开设淘宝店铺,并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销售庆阳香包,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贫困户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培训2183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自主发展型

  庭院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农民群众,需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群众发展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我区结合群众种养习惯,根据农户发展能力,尊重农户发展意愿,落实以奖代补等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利用自家前庭后院与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帮助农户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民宿“六小”庭院,通过吸引城里人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畅通产品销售渠道,真正把农家“小庭院”建成致富增收“后花园”;另一方面指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设立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和开办小超市、小餐饮、理发店、修理店等,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增加农户经营收入,推动庭院经济辐射带动更多群众。

  产业拉动型

  西峰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显胜乡毛寺村抢抓给机遇,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全区发展的主基调,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庆阳“西游”战略核心区。西峰区庆阳新驿站旅游开发公司依托蒲河川区独特自然资源,推出“秀春、靓夏、金秋、炫冬”四季旅游品牌,开辟了川区党建主题游览路线,探索形成“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年均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创收150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16加,年增收200余万元。央视《新闻联播》走进老区看新貌栏目专题报道毛寺村旅游,昔日“穷旮旯”成旅游“打卡地”。同时培育优质大樱桃基地19处,樱桃总面积4600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带动40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