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康县:“千万工程”甘肃实践的样板

24-02-19 15:10 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编辑:张慧雅

  岸门口镇燕河湾民宿

  长坝镇山根村“桃园喜居”民宿

  王坝镇何家庄村

  阳坝镇举办端午节民俗系列活动。

  三河坝镇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天麻。 图片由冉创昌 李董 黄培军摄

  记者 王芳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燕子河畔处处充满新的希望与生机。

  暖阳洒落在康县山山卯卯间的一座座村庄里,这里道路宽敞、串联乡村,田野山岭、孕育希望;黛瓦白墙、韵味无穷……随意走进一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2967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

  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曾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立足实际,康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后,认真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挖掘“和”的底蕴,做足“美”的文章,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提升品质,拓展内涵,打造干净整洁、花木盈堂、瓜果飘香、管理有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以“和”为笔,用“美”调色绘就乡村多彩画卷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近年来,康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针对破解乡村后续管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深化推进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为主题的“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建工作,推动乡村建设由点到面持续深化。

  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原则,打造建设“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村落特色,先后打造文旅示范村70个,2个乡镇、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1镇2村被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和重点村。

  在村庄规划方面,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因地制宜抓建设,因势施策谋发展,分类分层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充分体现其地域特征、民俗风貌、乡土文化。

  在“治”上着手,解决乡村“面子”工程。全县350个村全部建立了乡村建设维护提升机制,组建管理网格681个、管护队伍481支,多样化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完成2300座农村“厕所革命”年度建设任务,建成12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同时,把文化铸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深度挖掘北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实施“历史再现”工程,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这场历经十多年的“美丽革命”,让康县村村有景,绽放不同精彩。如今,在康县像阳坝镇这样草木葳蕤、景色秀丽的村镇尽情展示乡村之美;像花桥村这样青山掩映、碧水环绕的村落坐落田野……

  这背后,正是康县掌握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才让康县350个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和”为基,用“美”促融放大特色产业效应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

  近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跳出资源瓶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康县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天麻、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重点在“田、路、社、种、厂、联、帮、带、引、奖”十个方面下功夫,分区域发展食用菌、核桃、天麻、茶叶、花椒、中药材等特色农林产业近100万亩,累计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100个、特色产业示范点158个,发展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5家、规上企业8家、限上企业9家、集体经济组织350家,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电商+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直接带动农户2.52万户。

  依托康县工业集中区,加强与北京新里程健康科技集团、广药集团、天湖茶业等知名企业合作,引进香菇酱、花椒籽油、夏秋茶等加工生产线5条,推动农特产品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协同发展,推动更多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为关联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康县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牵头的集体合作社,共吸纳农户2.19万户,直接带动7258人就近就业,2023年底,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9.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3.64万元。

  底气不是运气,而是越努力越走运。康县的和美乡村建设从生态出发,以产业为抓手,以人才为基础,顺藤摸瓜,讲述的是一段越走越美的乡村振兴故事。

  以“和”为韵,用“美”作符奏响动人幸福旋律

  亭榭楼台赏水木清华,峻岭碧石观烟云秀媚。

  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来看,仅仅外表光鲜养眼提神还不够,如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既生态宜居又产业兴旺,才是康县打造和美乡村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康县通过“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开始踏上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征程,开辟了产业深度融合新纪元。

  优化“北山南水”文旅康养产业布局,大力推进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和阳坝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域旅游游客接待中心,龙道、龙门客栈、茶马古道博物馆等青龙山基础设施项目和阳坝“五养水世界”、山泉水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打造8条辐射全县的精品线路,积极组织举办山水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赛龙舟等节会活动,开发“天麻宴”“菌菇宴”等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导入人流,带动消费,变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

  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81.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9亿元,同比增长5.5%,带动一产和二产分别增长6.3%、13.1%。

  农村美,不仅是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还要农民内心充实;农民富,不光是兜里有钱、仓里有粮,还要精神丰盈。

  近年来,康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康县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民事直说”说事会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23年,全县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

  特别是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档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42个,积极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我为创城增光彩”“最美人物”评选等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康县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的蜕变,形成了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

  当下的康县,既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又有增收致富的产业根基,既有传统耕作体系下鸡犬相闻的浓厚亲情,更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康县在改变乡村,正在振兴的乡村也在改变着美丽康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