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庆阳华池:把种子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23-03-28 10:54 来源:甘肃乡村振兴网 编辑:田洋

  春天不只是季节,更是希望。天还没完全亮,余家砭包村领导王星亮、村干部刘伟、杨山勇的身影已经在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里来回穿梭,忙碌着加快光伏基地、大棚建设、菌棒生产等进度,场面十分热闹。据了解,产业园占地960亩,总投资2.88亿元,目前正在实施二期工程,年产值达到1亿元。

  近年来,余家砭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切实解决资源闲置多、产业规模小、群众增收难等突出问题,成功走出新时代“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新路。

  夯实战斗堡垒,党建引领“强起来”

  坚持“抓党建谋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思路,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企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发展种植、养殖、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将秸秆废料、畜禽粪便等变废为宝,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集“农业科研、菌种培育、示范种植、现场培训、实地教学、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初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盘活土地资源,实体产业“壮起来”

  根据园区规划,余家砭村盘活土地资源,流转114户群众960亩土地用于产业发展。项目一期建成光伏发电基地8MWP(兆瓦)、生产车间1700m2,500吨冷库1座,配套智能云管理灌溉系统1套。项目二期改造提升光伏发电基地12MWP(兆瓦),完成光伏板下高标吊袋木耳大棚12800㎡、高标香菇大棚9600㎡、普通大棚50000㎡,建设堆料场雨棚432㎡,硬化堆料场地1260㎡,在原有20座养菌大棚内改建内棚,增加温控设施、空气净化设备、湿度控制系统。完成香菇种植160万棒,吊袋黑木耳72万棒、全日照地栽黑木耳种植800万棒(约500亩),榆黄蘑100万棒,试验种植羊肚菌、猴头菇、花脸菇、桑黄等食用菌品种。预计年产值1亿元。

  搭建服务平台,人才资源“用起来”

  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劳务产业运行模式,成立“村社合一”性质的富民种养殖合作社,引进符合村情发展的北京国电远鹏、庆阳双升农业和山西憬远科技等企业,由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产业的发展、管理、营销,统筹资源利用与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吸引、抓住情感纽带等方式回引本土在外人才回家、本土现有“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干事创业。通过组织各类技能专业培训,准确掌握群众劳动力、就业经历等情况,摸清人才底数,建立健全人才库,为本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受益一方群众,百姓腰包“鼓起来”

  产业园的建立不仅拓展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而且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与农户四方共赢。一是土地流转挣租金:流转114户群众960亩土地,每亩地土地流转费用500元,每年实现土地流转收入48万元;二是入股投资挣股金:财政补助资金400万元折股量化后,定汉、张川、余家砭3个村村集体每年分红24万元;三是基地带动挣薪金:园区招聘大学生5名(庆阳籍2名),积极参与园区菌种实验、新品种培育、田间管理等,实现就业收入与技术能力双提升;四是务工就业挣酬金:提供固定岗位50个,采摘食用菌岗位400余个,有效解决余家砭村田沟门异地搬迁小区26户群众就近就业,群众年务工收入可达600万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