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经济”正兴时——华亭市西华镇特色农业助推农旅融合发展见闻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在陇原煤矿资源丰富的平凉华亭,南果北种,特色农业突破地理界限带来高收益,大棚种植“四季采摘”带活乡村旅游,农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华亭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一镇一特”产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春拂陇原,万物竞发。阳春三月,记者走进华亭市西华镇看到乡村特色产业各展其长,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党建引领 “甜蜜产业”结硕果
走进华亭市西华镇什民村的温室大棚,草莓垄间翠叶层叠,红艳欲滴的果实如繁星点缀,农户们忙着采摘、管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西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大棚经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草莓等特色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甜蜜产业”。
走进草莓种植大棚,种植户王斌忙着给游客打包草莓。“我们引进了‘红颜’‘白雪公主’等优质品种,草莓品质好、口感佳,赢得游客青睐,一年产值超百万元。”王斌说。
反季节草莓不仅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空白,更通过“采摘游”带动人气。
“我们现在是华亭地区的‘明星村’,每年五一开始,每天接待游客近百人,周末还得提前预约。”什民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文说。
科技赋能 南果北种破壁垒
春意正浓,出游正当时。走进火龙果种植基地,技术员正精心调控温湿度。“通过科学管理,我们成功实现了热带水果的‘北种’,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市场供不应求。”该基地负责人赵存仓介绍。
近年来,西华镇什民村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火龙果在当地“安家落户”,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结构,更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这种突破地理限制的种植奇迹,得益于西华镇与省农科院建立的院地合作机制。三年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2场次,推广新型栽培模式5项,培养“土专家”26名,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这幅动人的产业图景,正是西华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生动写照。
三产融合 农旅发展打品牌
近年来,西华镇以草莓、火龙果等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四季有果、全年可游”的农旅融合新业态,通过打造“春草莓-夏火龙果-秋多肉-冬鲜蔬”的三产融合体系,成为当地农旅融合的新名片。
“现在游客来了我们这里,既能体验草莓、火龙果采摘乐趣,又能品尝鲜果游玩散心。”西华镇的镇长刘永刚说。
从草莓到火龙果,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西华镇的“大棚经济”正焕发勃勃生机。
刘永刚介绍,下一步,西华镇将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一条集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新路,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
- 2025-03-25静宁:温室大棚春意浓 设施农业助增收
- 2025-03-03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平凉如何领跑西北?
- 2025-02-19成县: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 2025-02-17果树村的“百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