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以“三农”底色擦亮乡村振兴“成色”——平凉市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24-01-23 08:51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田洋

  粮食产量116.7万吨,苹果产量225万吨,蔬菜产量83.75万吨,“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新增家庭农场809家,5590个合作社运营规范率达87.2%,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

  4个名优农产品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10个农产品荣获绿博会、农交会等国家级展会金奖,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到222.8亿元和180.9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提档升级;

  静宁县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崇信县列入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静宁县、庄浪县跻身国家级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庄浪县纳入国家级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区;

  ……

  芝麻开花一样的各项数据,犹如寒冬中一缕温暖的阳光,映照着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也见证着全市“三农”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效。

  过去一年,我市紧扣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强市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了稳中加固、加力向好的良好态势。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振兴画卷正尽情铺展,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守牢底线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这几日,崇信县锦屏镇铜城村村民朱进羊一有空闲就扛着铁锨、锄头,来到自家的几亩麦田里开沟疏渠、引水灌溉,涓涓流水顺着水渠像一条条“小白龙”穿梭在田地间,一株株冬小麦顺利“喝”上了冬灌水,为来年健硕生长“积蓄能量”。

  “我今年种了3亩麦子,天气比较干燥,村上组织我们冬灌,麦子地一放水就有了墒,也就有个好收成了。”瞅着麦田里的麦苗“喝”到了冬灌水,朱进羊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要想庄稼好,良田水灌饱。”入冬以来,为确保今年冬灌工作有序进行,我市紧抓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期,根据苗情、墒情,统一谋划、提前整修、畅通渠道、备足水源,开足马力保障各灌区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压茬推进小麦冬灌、冬管工作,为来年丰产增收打好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的背后,有新农人的探索,有硬科技的支撑。如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早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共识。

  2023年,我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提产能、增效益,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优质粮食工程、主要粮油单产提升工程,全市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28.42万亩,复种粮食作物46.52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35万亩;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5006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495万元。预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3.81万亩;预计全市播种粮食作物435.13万亩、产量116.7万吨,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耕地保护网越织越密。以“耕保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集中清理整治“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撂荒地4.82万亩,实现了动态清零;清理荒废苗木地0.93万亩,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印发《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突出宜机化改造和地力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17.3万亩。工程质量“百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全面完成整改。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夯实。全市共争取中央防灾减灾应急资金1385万元,实施冬小麦“一喷三防”137万亩,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70万亩;开办农业保险品种24个,完成签单保费1.35亿元、占任务的95.8%。

  精品培育 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乡村要振兴,农业产业需先行。

  眼下,不管是新建续建的牛果菜药全产业链项目,还是示范推广的绿色生态技术,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的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无不为平凉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进一步充实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

  棚外数九寒天,棚内暖意浓浓。灵台县中台镇西川设施蔬菜基地,一座座标准化有机蔬菜大棚内绿意正浓,菜农们在绿叶间忙碌,打理着郁郁葱葱的鲜蔬。

  为了让蔬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去年以来,我市设施蔬菜产业链围绕做大做强做深关键环节,实施蔬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着力提升蔬菜产业价值链和服务链,呈现出种植面积扩大、示范园区和设施面积剧增、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的良好态势。

  随着春节临近,我市苹果进入了销售黄金期。

  走进余湾乡的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线上电商经营店,工作人员正在手机直播屏幕前介绍着:“静宁苹果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欢迎下单选购。”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注重数字化营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内销外贸相融合,强化静宁苹果供应链体系建设,在国内多个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打造静宁苹果知名品牌,促进苹果销售。

  灵台设施蔬菜、静宁平凉产业只是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我市以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为牵引,聚焦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兴业态,坚决打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收官仗,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48亿元。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富了群众,也丰富了“菜篮子”。2023年,预计全年牛出栏45.6万头,苹果产量225万吨,蔬菜48.5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877亩),预计蔬菜产量达到83.75万吨,马铃薯90.45万亩、鲜薯产量117.6万吨,中药材9.56万亩、产量3.69万吨。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34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18个,累计分别达到251个和52个。

  聚焦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持续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文章,新增农业产业化企业16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2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新增营业收入高于2000万元农产品加工转规企业3个,培育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个,比省上下达任务分别增加1个和2个。

  大力发展新型设施种植业,集约化建设畜禽养殖场,新建续建牛果菜药全产业链项目256个,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优然牧业灵台万头全群奶牛牧场、庄浪县3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水洛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投产,节能宜机、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升。

  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有序推进“一核、三带”基地建设,完成“粮改饲”76.5万亩,示范推广绿色生态技术11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尾菜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83.84%、89.5%、84.6%和53.7%,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零增长、减量化。

  抓点带面 美丽乡村建设百花齐放

  乡村冬景望无垠,此时风光也动人。

  隆冬时节,走进崆峒镇西沟村,清澈的胭脂河穿村而过,村间道路平坦整洁,房屋院落干净别致。漫步其间,一帧一画都充满诗意,一地一物都彰显和美。

  “这些年,村子的变化可大了,平时出来在广场上晒个太阳、喝点茶、打个牌,心情特别舒畅。”西沟村茶香广场负责人翟福说。

  近年来,西沟村立足“留住乡愁、做足特色”的目标定位,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为依托,一体编制村庄规划,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并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崆峒镇西沟村的蝶变,既是我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剪影,也是“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落地生根结出的硕果。

  2023年,我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工作局面,实现了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精神风貌持续改善的良好成效。

  坚持县域统筹、系统谋划、分类实施、一体推进,建成36个省级示范村、100个市级示范村,完成投资8.25亿元。积极部署开展省、市级“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推荐申报省级“和美乡村”8个以上,拟评选市级“和美乡村”50个。崇信县入选2023年国家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县。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四季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农村改厕“提质年”、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和问题厕所摸排整改“回头看”等活动,新改建户厕3.07万座,农村卫生厕所累计达到27.3万座,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61%,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4万吨,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15万吨,清理农村乱搭乱建等1.63万余处,沿街、沿路、沿村(庄)周边环境明显改观。

  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推广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家庭和、邻里和、干群和、集体和“四和”同频,家美、院美、村美、风尚美、心里美“五美”共建的“1345”乡村治理新模式,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呈现出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泾川县窑店镇龙盘村、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双轮驱动 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每一次提升,都源于内生动力的激活。每一次升级,带来的必然是质的飞跃。

  这些年,我市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狠抓基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蓬勃发展的涉农企业、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遍地开花,在孕育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

  走进静宁县甘沟镇马坡村昊康牧业肉牛养殖基地,沿着木质的参观长廊一路向前,一个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尽收眼底。一头头健壮的牛儿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一排排整齐干净的牛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这里的每一个圈舍都安装有摄像头,通过远程观察即可掌握牛的一举一动。在饲料的加工调制和牛的喂养方式上,都采取智慧畜牧业技术,每头牛每天吃多少料、增多少重、健康状况如何都会一一记录在数据库,供工作人员随时观察对比、做出调整,这种科学喂养的好处是能大大缩短饲养时间,减少养殖成本。”静宁县昊康牧业负责人杨鹏说。

  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农业,再走向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的一路护航功不可没。2023年,我市坚持将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及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乡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切入点,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陇紫麦2号”、西平1号、普冰151、陇麦479等自育品种被确定为陇东旱地类型冬小麦推广品种;庄薯四号新品种通过省级评审认定,累计育成粮油作物品系63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年内新增各类农机具8809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3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9%,建立县级以上小麦、玉米、苹果、中药材等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9个。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100.3万亩;全市新增家庭农场809家,累计达到6753家,全部进入农业农村部名录系统;5590个合作社运营规范率达87.2%,各类经营主体联结小农户比例33.2%。对50个家庭农场和50个合作社授牌命名为“百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奖补200万元。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破十”攻坚战,通过百企帮百村、公司化改革试点等有效举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全面消除,前三季度,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21亿元,村均收入18.68万元,同比增长200.4%,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9.45%。

  ——开设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等培训班48期,培育高素质农民2834人,培训农业实用人才1.45万人。记者 张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