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敦煌: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

23-11-16 09:2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敦煌: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

  通讯员 刘丽丽

  初冬时节,走进敦煌市郭家堡镇土塔村,道路平坦整洁、庭院错落有致、休闲健身环境优美、公益文化墙随处可见,文明乡风拂面而来,一幅村美人和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敦煌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把文明理念播进百姓心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村规民约“约”出新风尚

  敦煌市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50余个,不断健全完善“一约四会”组织架构,动员干部群众立足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市65个村(社区)把反对高价聘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以及孝亲敬老、乡村治理等内容修订进村规民约,对婚丧礼金、宴席桌数标准等制定了“限高”具体量化标准,提倡婚嫁“零彩礼”,倡导建立家庭创业、育儿“幸福”基金,实现婚事习俗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规范后的村规民约简单明了易识记,更加务实管用,我们村发生了越来越多可喜的变化。”郭家堡镇土塔村党支部书记刘虎智说。

  近年来,敦煌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精心谋划和组织开展“抵制高价彩礼 倡树文明新风”“简办红白喜事 推崇厚养薄葬”“推进移风易俗 助力乡村振兴”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成立由农村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敦煌市红白事移风易俗促进会,在促进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累计简办红白事86起,为群众节约资金19万余元。

  乡村治理 “理”出新气象

  “羊圈全部建成坐北朝南的这不合理,养羊不怕冷、就怕晒,建成坐北朝南的夏天太晒了,羊根本受不了。”这是今年6月,在敦煌市莫高镇泾桥村民情恳谈会现场,干部群众共商共议农村圈舍改造事宜的一幕。

  敦煌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全市实行以村(社区)为组织单元、40名县级领导包抓、225个帮扶共建单位、121名驻村帮扶干部,620余名村“两委”成员全覆盖参与的民情恳谈会制度,把会场设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生产一线,聚焦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和邻里矛盾纠纷,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确保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典型选树 “选”出好风貌

  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甘肃省崇德守法最美家庭、酒泉市首届文明家庭等荣誉的敦煌市退休教师李磊,始终不忘传承弘扬良好家风,近日,他为敦煌市基层妇联干部群众作了以“践行三个注重、传承良好家风”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辅导。

  近年来,敦煌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敦煌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16个、酒泉市级文明村镇18个,各级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96.83%。先后评选推荐各类先进典型300余名,培树全国道德模范1名、“中国好人”3名、甘肃省道德模范3名、甘肃好人12名、“感动甘肃·陇人骄子”6名。命名表彰敦煌市级道德模范69名、“五星级文明户”4000余户。

  以文化人 “育”出好品德

  近日,敦煌市文联及所属文艺家协会在肃州镇祁家桥村委会举办了“结对关爱暖人心·文艺赋能惠民生”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送文艺进村入户,深受群众好评。

  近年来,敦煌市深入挖掘敦煌民歌、敦煌曲子戏等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融入“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新编大型现代敦煌曲子戏《党河情》等文化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提升“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水平,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目前,敦煌市共建成农家书屋66家,出版物总量10.3万余册,实现了农家书屋镇村及农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打造“书香敦煌”品牌,广泛开展常态化阅读活动,组织社会乡贤、文化热心人士等农家书屋志愿者,开展送图书、送文化、送科技活动2000余场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敦煌木刻画、敦煌剪纸等非遗培训200余场次,以文润德,成风化俗,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