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良田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甘肃省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治理见闻
原标题:守护良田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我省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治理见闻
企业回收的废旧农膜。
企业生产的各类农用地膜。
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公司农用薄膜生产加工车间。 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地膜的大量使用为甘肃现代寒旱农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但地膜残留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09年,我省就出台政策措施,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废旧农膜残留污染治理的省份之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农膜回收意识不断提升,废旧农膜残留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和回收网点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废旧农膜回收率连续5年稳定在80%以上,总结出了一套符合省情民情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模式。
近日,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有关专家实地探访了我省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治理情况。
源头防控保障可回收性
走进榆中县的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公司的农膜生产车间,制膜机器开足马力紧张运转,全自动生产线上源源不断产出各种型号的农用薄膜,工人根据订单要求仔细核对原料配比,包装工人熟练打包封装,并将成品码放整齐。
“现在公司年产能在6万吨,其中高标准易回收聚乙烯地膜4万吨、棚膜1万吨、全生物降解膜1万吨。”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公司总经理金鑫海介绍,公司多年来致力于高标准易回收地膜的研发生产。通过选用优质原料,采用先进工艺等手段,生产的所有产品物理指标均高于现行国标,断裂伸长率保留在300%以上。
企业还自建了150亩农用覆盖材料田间试验农场,用于生产地膜环境实验。
“在地膜生产环节下的功夫,最终会受益地膜回收使用的全过程。”金鑫海说,地膜使用后物理强度保留情况良好,完全能满足机械化卷拾回收性能要求。
高标准易回收地膜的广泛应用,既能降低农资投入回收成本、加工处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使用效益、塑料再利用价值。多项举措的实施是为了从生产源头保障地膜使用后的可回收性。
民勤县是整村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当地强化过程管控,采取价格补贴方式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我们建立起‘日报告、周调度、月督查’的工作机制,健全生产、销售、使用‘三本合账’,采取电话抽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对销售使用情况进行全覆盖抽查。”民勤县委副书记张晓宏介绍说,民勤县还通过核查土地流转合同、GPS定位等方式对200亩以上地块逐块进行复核,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013年,我省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农膜回收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并于2021年完成修订。《条例》对农膜的生产销售产品质量进行严格限定,为农膜全链条监管提供了法规依据。2014年,从利于回收的角度,我省颁布实施了地膜生产地方标准,其中地膜厚度等关键指标均高于当时国家标准。2016年、2019年和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工信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地膜产品行为。据统计,全省已开展农膜领域监管执法4000余次,其中山丹、宕昌、肃南等县区还对查明的违法案件作出相应处罚,覆盖全省的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农膜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以旧换新废旧农膜再利用
在榆中县新营乡罗景村地膜收购站,收购工作人员忙着过磅、计数、算账和发放薄膜。
“脏旧农膜经抖土除杂后,每立方米收购价在120元上下。收购价高低主要看农膜的干净与否。”罗景村地膜收购站负责人贾仲瑜介绍,还有一种收购方式是“以旧换新”按重量兑换新地膜,即农户上交7公斤抖净晒干的废旧地膜可兑换1公斤新膜。当收购的废旧农膜达到一定数量后,由站点统一拉运至废旧农膜加工公司进行加工再利用。目前罗景村收购站的回收范围辐射周边12个村,年回收废旧农膜600吨左右。“现在仅罗景村的废旧农膜回收率就达到90%以上,回收废旧农膜46吨。”贾仲瑜说。
2017年,榆中县在罗景村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县、乡、村共同推进”的思路,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回收。今年县上对站点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配套200平方米的遮雨棚、20平方米的彩钢房、地磅秤一台、消防器材一套,为废旧农膜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设施保障。
像这样的网点,在榆中县还有很多。目前榆中县通过“以旧换新”和“交旧领新”等措施,年平均回收废旧农膜2500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在84%以上。
近年来,我省集中力量建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按照“县区申报,市级把关,省级审核”的组织方式和“优先保障粮食生产、优先保障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优先发展旱作农业”的实施原则,组织试点县区将推广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地块、到作物,实践形成“价格补贴”“以旧换新”“实物补助”三种地膜推广模式。
“前两年废旧农膜都是拉来直接卖,今年采用‘以旧换新’的模式,我换了8卷新农膜,这对我们农民来说非常实惠。”灵台县龙门乡官庄沟村玉米种植户张军喜说。
针对农膜生产者、使用者回收废旧农膜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我省连续多年在广河、临泽、合水等县区试点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由供膜企业负责回收当地产生的废旧地膜。在高台、通渭、敦煌等县市试点农业绿色补偿制度,探索惠农补助资金与农膜回收挂钩。在山丹、民乐等县区探索地膜回收保证金制度,承包方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每亩地预付50元至100元的地膜回收保证金,有效遏制土地流转大户对地膜“只用不管”的现象。金川区创新建立农膜区域补偿制度,将农业用水、村集体经济分红等与农膜回收挂钩。
循环利用旧膜变废为宝
回收来的废旧农膜如何处理?
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公司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基地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难题。
进入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基地处理工厂车间,一台大功率设备正缓慢转动,将回收来的废旧农膜切割撕碎。一旁的三级分段清洗、秸秆分离、泥沙分离等设备也在有序运转。公司将旧膜清洗后加工成废旧地膜再生颗粒,经再次加工,生产出塑料容器、塑料管材、塑料包装袋等多种产品,最终实现闭环式、全产业链循环利用。
为保证治理废旧农膜污染的同时不产生二次污染,基地在生产线作业时,采用布袋除尘装置收集撕碎扬尘,真空收集热熔废气,并经光氧催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工厂车间还建设了多级沉淀污水循环处理池,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水池沉淀的泥浆在带式压滤脱水后直接用于荒山绿化植树种草,真正实现全生产过程没有二次污染。
“废旧农膜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不回收利用将造成资源浪费。”金鑫海说。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公司目前拥有一条废旧农膜造粒生产线和多条深加工生产线,年可处理废旧农膜0.7万吨,是目前我省规模较大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
推动资源化利用是降低政府治理废旧农膜污染投入、实现废旧农膜“应收尽收”的首选路径。依托自2011年起的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扶持,我省扶持建立了覆盖主要用膜区的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形成了“新膜增产增收、旧膜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局面。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有农膜回收利用企业132家,回收网点1827个,基本形成“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点、村有堆放场所”的回收利用体系。
相关新闻
- 2023-10-11金秋农事忙 农机显身手——全省秋收秋种农机生产观察
- 2023-10-09积石山县:延伸羊产业链条 提升羊产业效益
- 2023-10-09【甘快看】垦地合作让低效土地增效“生金”
- 2023-10-09【甘快看】丰收了!甘肃:苹果进入收获季节 客商抢先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