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杨文成:敢为人先的“辣椒书记”

25-11-04 10:1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峰

  在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提起杨文成的名字,村民们总会亲切地称他“辣椒书记”。这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致富带头人,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和一颗为民富民的初心,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将昔日的普通村落打造成日光温室遍地、村民腰包鼓鼓的“致富村”。

  敢为人先,点燃温室“致富火”

  2001年的冬天,对杨文成而言,是改变村庄命运的起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古浪县海子滩乡靠日光温室种辣椒,亩均收益竟是大田作物的20倍,而当地气候与七坝村极为相似。“别人能成,我们为啥不行?”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

  可想法虽好,村民却满心顾虑——“没种过辣椒,赔了咋办?”面对质疑,杨文成没有退缩。他先是组织村民赴古浪实地考察,用亲眼所见的收益打消大家的疑虑;回到村里,他又多次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反复讲政策、算细账。为了给村民吃下“定心丸”,他带头搭建起第一座日光温室,还发动8位堂弟一起参与。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杨文成的温室辣椒就卖出了1.7万元的好价钱。实打实的收益让村民们动了心。第二年,全村日光温室就猛增到127座。看着一座座温室拔地而起,杨文成又有了新想法:“单打独斗不行,得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

  2008年,他牵头成立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还同步组建党支部,创新推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行“四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让分散的农户拧成了“一股绳”。

  如今,七坝村已建成日光温室465座,实现“户均一座”,还辐射带动全镇12个村、周边7个乡镇发展日光温室1500余座,蔬菜远销新疆、青海、广州等地。合作社年经营收入超3000万元,每座温室收入突破2万元,“辣椒书记”的名号,也随着红火的辣椒产业越传越响。

  心系民生,拔掉贫困“硬根子”

  “少数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的富。”这是杨文成常挂在嘴边的话。曾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如何带领低收入群众一起脱贫,成了他心头最重要的事。

  他深知,扶贫先扶智,没有技术,脱贫就是空谈。为此,他依托村级远程教育、短信平台、专家授课、田间实践,搭建起“空中课堂”“移动课堂”“专家课堂”“实践课堂”四大培训平台,年培训劳动力近200人,内容涵盖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实用技术。同时,他牵头成立“扶贫车间”,年输转劳动力700人,创造劳务收入近1200万元,真正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的转变。

  为了让低收入户稳定增收,杨文成还推动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合作运营带动脱贫”的方式,合作社带动28个村壮大集体经济,累计分红241.75万元,为69户入股低收入户累计分红110.07万元。2017年,七坝村顺利脱贫摘帽,曾经的“穷根子”被彻底拔掉。而杨文成的帮扶脚步并未停下,他又将目光投向周边乡镇,辐射带动六坝镇、红山窑镇等多地农民增收,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

  创新升级,攥紧长效“钱袋子”

  “没有产业带动一切都是空话,没有创新精神迟早会被淘汰。”在杨文成看来,要让村民的收入长期稳定,必须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近年来,他带领合作社坚守“绿色健康、优质高效”原则,在巩固日光温室种植的基础上,向蔬菜精深加工领域进军。如今,合作社已建成3条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速冻菜、油炸果蔬脆等产品2万吨以上;蔬菜精深加工二期项目投产后,预制菜、净菜等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5万吨。同时,6000吨恒温库、1.3万吨气调库的建成,让蔬菜储运能力大幅提升,年运销量达5.6万吨,产品在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站稳脚跟。

  产业升级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新项目带动当地发展蔬菜产业5万亩以上,吸纳8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以前种完菜只能等收购商,现在合作社又加工又销售,我们的菜不愁卖,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收入比以前翻了番!”七坝村村民李建国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只要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年近六旬的杨文成依旧每天穿梭在温室和车间里,他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辣椒书记”的富民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