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玉门:秸秆“黄金卷”铺就乡村振兴绿色路

25-11-04 09: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丰收的喜悦过后,田间遗留的秸秆曾是农民的一块“心病”,“一烧了之”或弃之不管,都会成为环境的“疮疤”。如今在玉门市下西号镇,这些“生态包袱”摇身变为养殖牛羊的“香饽饽”。

下西号镇的广袤田野上,机声隆隆,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一台台秸秆打包机往来穿梭,机械臂精准抓取田间秸秆,经过自动化处理后,一个个规整圆润的“黄金卷”从机器后端鱼贯而出,整齐排列在田地里。这种“变废为宝”的绿色作业方式,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以往玉米收获后秸秆处理是最让人头疼的事,现在好了,全部打捆成草墩子,一部分留下来喂牛,一部分卖给养殖大户,还能增加一笔收入。”塔尔湾村民李律说。

今年,下西号镇玉米种植面积共2.08万亩,秋收期间,大部分农户选择机械打捆打包。机械处理玉米秸秆既降低了秋收成本,又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运输、储草和归田难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秸秆资源化利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还田,向养殖领域的延伸为我们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塔尔湾村合禾牧业将回收秸秆粉碎加工成优质饲料,既解决秸秆处置难题,又降低养殖成本”,下西号镇副镇长郑登科介绍道,“我们积极向村民推广打捆离田技术,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让村庄更加美丽整洁。”

近年来,下西号镇把秸秆高效利用作为推动草畜产业、消除火灾隐患、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联动机制,构建“秸秆收集-加工转化-市场销售”全链条运营模式,探索资源循环新路径。下西号镇以秸秆为纽带,全镇农户增收,农田污染减少,火灾隐患降低,绘就农民增收、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秸秆四化’利用力度,保证10月底完成剩余秸秆收获,确保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郑登科说。

通讯员 石春燕 高翠霞 陈兴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