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景红斌:旧集村的“果业头雁”

25-03-03 09:1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孙筱娜 朱强

  “这两天刚卖了一批苹果,果品品质高,价格也高!”果库丰实,新果满囤。果子出手,钱到手,丰收的喜悦挂在旧集村果农曹军福的脸上。“我们村果农的好日子,离不开景红斌的努力。”说起景红斌,曹军福赞不绝口。

  11年来,景红斌深耕果产业,不仅完成了从退伍军人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还带动了3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这些年务果园、建冷库、兴办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增收,我自己也收获了事业。”景红斌感慨道。

  2013年,景红斌从部队退伍,正值灵台苹果产业转型期,全县上下大力推行矮砧苹果示范园建设。景红斌抓住机遇,带头在村里建起了果园,并创办了红丰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正是定植果树的时候,群众对果产业发展缺乏信心,定植工作推进缓慢。我带头承包了80亩地,分三期建起了果园。”聊起果园,景红斌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怎么办?学呗!”

  景红斌一头扎进各类涉果技术书籍中,从追肥、拉枝,到疏花、疏果,系统地学习了苹果树的生长特性。遇到书本上不理解的问题,他就积极登门请教县果业办的专家,并与合作社社员多次前往周边县区学习观摩。在他和社员们的努力下,果园逐渐开始挂果见利。

  “景红斌是个能干人!”提起景红斌,曹军福竖起了大拇指,“我家果园能建起来多亏他帮忙。他不仅自己果树种得好,还一直为我们果农想办法、解难题,定期为大家培训务果技术,提供销售信息,我们都很信赖他。”

  然而,专注种苹果、务果园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苹果市场不景气,果农的苹果开始滞销。上门采购的客商刻意压低收购价格,社员们对苹果产业发展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这一切,景红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大量市场调研,他决定建一座气调库,以延长果品贮藏时间,降低果实腐烂率,缓解苹果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下跌问题。

  当年,一座1800吨的果蔬气调库在旧集村落地。景红斌以高于客商采购价的价格,收购了果农滞销的苹果进行储存。气调库的建成不仅帮助了果农,还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在景红斌看来,不仅要帮群众种好果园,还要帮村民卖好苹果。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我就想着把村民们都聚在合作社里,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这几年,他以合作社为依托,积极为村上果农提供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机投资等方面的帮助,村里的果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同时,他还为果农提供苹果储存和销售上的便利,让更多村民通过发展果产业走向富裕。

  在景红斌的持续带动下,如今,红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达到300人,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包装销售,成为服务当地苹果产业发展、致力于苹果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中坚力量。合作社先后获得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县级果产业发展示范户等荣誉称号,景红斌本人也荣获市县两级“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实现了从退伍军人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