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乡村振兴网 >> 一村一品

朱文洲:小芦笋敲开“致富门”

22-10-08 09:4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朱文洲:小芦笋敲开“致富门”

  记者 何香利

  “芦笋,市场好着呢。马上中秋节了,天天订单不断,又是一个丰收年。”中秋临近,正值芦笋采摘的旺季,漳县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格外“热闹”,正忙着采芦笋的朱文洲笑着说:“合作社种植芦笋200多亩,每亩产量2000斤,平均下来一亩收入1.5万元呢。”

  在漳县,提起漳县殪虎桥镇竹林沟村的芦笋产业,当地村民都知道朱文洲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了合作社,还担任着村党支部书记。

  走进竹林沟村的芦笋基地,满目碧绿的笋田里,或高或矮,根根挺拔,青翠葱郁。一些幼苗也纷纷破土而出,长势十分喜人。村民们采收、挑拣、捆扎、打包,如一幅“丰”景画。

  芦笋产业的“钱”景真有这么好?

  看着记者的惊讶,朱文洲赶忙“证明”:芦笋是市场上的“细菜”,价格一直较高,一亩地收三茬能产3000多斤,卖1万多元并不稀罕,今年价格高的时候,地头价格10~12元一斤,每天采收芦笋200~300斤,还供不应求呢!

  早在2015年7月,朱文洲就成立了合作社,初期经营多种绿化树苗。在跑市场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芦笋是一种高端蔬菜,市场价格在10元以上,具有很好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较大。而当时芦笋种植在定西地区尚是“空白”于是朱文洲便产生了引种芦笋的想法。

  随后,朱文洲多次到外地考察,并对竹林沟村的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估,适宜芦笋生长。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先后流转土地500余亩,除种植绿化树苗外,便试种起了特色蔬菜芦笋。2017年,朱文洲的“芦笋产业”正式上马。

  从大棚栽培到露地栽培,朱文洲不断尝试着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将芦笋种成了村里的第一产业。

  种芦笋好在哪儿?

  “种植芦笋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年年播种,一次种植可以采收10~15年,大棚种植可以不间断采收;露天种植的芦笋一年的采收期长达5个月(6月份~11月份)。”朱文洲道出玄机。

  “刚推广时也有困难,群众相信‘眼见为实’。”朱文洲说。为了把好事办好,殪虎桥镇“三管齐下”,一方面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引资助农,另一方面发动干部党员带头种、做示范,给群众提供免费种苗、试种补贴。

  竹林沟村村民慢慢打消了疑虑,开始试种芦笋,在老朱和合作社的带动下,从试种10亩、50亩、200多亩,短短5年时间,芦笋1亩能产2000斤,产值达到近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70多户,解决周边群众就业36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群众尝到“甜头”后,逐年扩大规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打造漳县‘芦笋特色小镇’,在全县稳扎稳打扩规模、提效益,带动更多群众走上富裕路。”朱文洲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