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西和:杨建全的富民“牛产业”

25-08-20 09:3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镇下寨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建全是大家公认的大忙人。他到村民家里调解邻里纠纷,到养殖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在村委会和大家讨论村里的发展规划……几乎下寨村的任何角落,都有杨建全奔走忙碌的身影。

“大家有啥事都能想到我,是对我党员身份的信任,更是对我们村干部工作的认可。”杨建全笑着说。自2016年担任村干部,此后9年里,杨建全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从自己开磨坊为村民加工面粉到牵头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和大家一起绘就着乡村振兴的画卷。

杨建全是土生土长的下寨村人,年轻的时候他打过零工、搞过建筑,在经过几年的打拼后,他建立了一座面粉加工磨坊,开启了为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职业生涯。

在自己生活蒸蒸日上的同时,杨建全也一直记挂着下寨村的发展。脱贫攻坚时期,国家的各种帮扶政策陆续出台,对于下寨村的发展,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富裕起来,村里必须发展产业,而且是可持续性的,这是我们大家当时一致的看法,但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都是未知的试探。”杨建全回忆说,“最后经大家商量,由我们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我们比较擅长的种养殖产业,我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搞养殖的担子。”

说干就干,杨建全认真规划起来,通过走访勘测和市场调查分析后,他发现肉牛养殖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了初步的计划,杨建全便立刻前往省内外的养殖场学习考察,了解科学的养殖方式。2018年8月,做足了准备的杨建全成立了西和县全民顺种养殖合作社,流转整治本村200余亩土地建牛场、种饲料,踏上了带领村民养牛致富的道路。

牛场建好后,杨建全购入多个品种牛进行试养。为摸清牛的习性,他几乎天天和牛待在一起,通过几个月的仔细观察、摸索,杨建全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以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作为主要养殖种类。

养殖场顺利运作起来了,但如何让村民们相信他,带动大家一起养牛,成为摆在杨建全面前的新命题。“不能只靠嘴巴说,要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杨建全心想。为此,他请村民们到养殖场工作,既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也让他们亲身感受养殖场的运作和盈利。特别是到卖牛的时候,杨建全就让村民们来看,让他们帮着算账,看看养牛的利润有多高。在杨建全的鼓励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牛的队伍中来。

“2022年,通过政府协调贷款和注入村集体资金的方式合作社完成了二期基地的扩建,并从山东、山西等地引进肉牛470余头,目前已出栏255头,现存栏215头,是全县最大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和繁育基地。”杨建全意味深长地介绍说,西峪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同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大刚肉牛养殖公司签订2000万元合作协议,解决了合作社肉牛销售和资金短缺等实际问题。

为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产业,促进合作社全面提质增效,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该合作社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思路,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产销一体”模式。“合作社免费为有发展意愿的群众提供牛犊和技术指导,待牛犊成年后,集中收购肉牛。”杨建全介绍说,带动周边82户群众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养牛,合作社长期稳定务工人员36人,累计落实分红资金133296元,累计落实村集体经济分红96000元,实现了“多方受益”。

虽然下寨村的“牛产业”已干的热火朝天,但杨建全的心一直没闲着。杨建全说,“今后,咱们村优势特色农产业得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信息化之路,培养一批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依托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展精品新型产业,以产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真正念好产业和文化经、唱好农文旅戏、打好生态牌,写好下寨村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讯员 张旭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