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泾川:老果园“焕新”记

25-08-20 09:2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天刚麻麻亮,泾川县飞云镇飞云村的果农康晓明已经穿梭在自家新建的矮化密植苹果园里,露珠还在叶片上轻轻颤动,他哼着小曲,除草、修剪果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多亏了天津武清区的帮扶资金,这几年守着7亩老果园,树老品种差,收入年年降,差点就放弃了。现在新建起高标准矮化密植园,立架、滴灌设施一应俱全,优质果苗成活率超95%,这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果农康晓明一边干活,一边感慨。

老果树树体衰败、品种落后、果品质量差,即便辛苦采摘,也难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这是泾川县起步较早的众多果农的共同感受。面对老果园,若砍掉重新栽种,未来几年将失去经济来源;若继续维持,收益却越来越微薄,不少果农陷入两难境地,只能守着日渐衰败的果园唉声叹气。

转机源自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到来。今年,天津市武清区投入810万元帮扶资金,在飞云镇启动了南部塬区万亩优质苹果园示范带飞云核心区建设项目,为该镇老果园改造注入“强心剂”。这笔资金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果农们迷茫的前路。

康晓明的果园迎来蜕变,更多像康晓明这样的果农也借着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的东风,建起了新型矮化密植果园,配套了先进的立架、滴灌设施,“新果园管理起来非常方便轻松,以前爬高下低累得够呛,现在站着就能打理果树……!”康晓明干劲十足地说。

项目不仅为果园装上“科技引擎”,更带来了矮化密植“早结果、高产量、易管理”的新种植模式——控制果树高度,采摘时站在地面即可完成,相比过去爬梯摘果效率提升4倍。眼下,首批栽种的自根砧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预计明年即可初挂果,盛果期亩产较老果园提升50%。

眼下,走进泾川县南部塬区万亩优质苹果园示范带飞云核心区,新建的639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设施园在阳光下生机盎然。一排排矮化苹果树苗整齐排列,滴灌管道如银色丝带穿梭其间,立架系统为幼苗撑起“成长骨架”,新叶在微风中舒展……

南峪村去年建成的598亩矮化密植苹果园刚完成现代化设施配套升级。配套立架、滴灌设施,如今立架支撑着果树主干,滴灌系统精准输送水肥,病虫害监测设备实时预警。飞云村党总支书记张强坦言:“缺资金、缺技术曾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天津的‘及时雨’不仅带来真金白银,更让我们有了打造示范强镇的底气。”

产业蝶变也带来就业新机遇。在帮扶资金的支持下,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南峪村村民张晓霞告别异乡漂泊,成为果园管护员,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她既能赚钱又能顾家。“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守着‘家门口的致富园’,日子越过越踏实!”张晓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近年来,泾川县深入推进“护园强果”行动,借助东西部协作的力量,推动果品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们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实施生产管理包抓责任制,推广应用国内外前沿技术,推进老旧果园改造,加大农资供应和技术培训力度,有效提升了全县果园管理水平。”泾川县果业局局长刘书良介绍说。

一颗颗来自东部的“协作种子”,正在泾川广袤的田野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汇聚成支撑乡村振兴、惠及千家万户的“苹果产业大树”,让“小苹果”真正长成“富民树”,让协作之花在陇原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通讯员 赵珍珍 尹钧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