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甘肃春耕图景里的现代农业变革

25-04-03 08:5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王典 郭彦英

  无人驾驶覆膜机在旱塬上勾勒银色轨迹,智能温室里的樱桃草莓即将迎来丰收,粮油新品种在春风中舒展嫩芽……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

  这场春日“科技盛宴”背后,是我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纲领,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2025年,我省锚定粮播面积4000万亩以上,产量1260吨以上年度目标,全力以赴稳面积、提单产、增产能,奋力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

  旱作农业

  让黄土高原长出“科技粮仓”

  春分刚过,走进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石徐村千亩顶凌覆膜基地,数台新型覆膜机穿梭田间,银白色地膜如流水般铺展开来。“在智能轮式电动牵引平台上安装导航后,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最大偏差度精准不超过2公分,7个小时可以铺20亩地。”正在操作覆膜机的酒泉铸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员程志新介绍。

  该示范点重点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集成配套耐用加厚地膜、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还田、低水分机械粒收等高产栽培技术,提升单产水平。基地建成后,预计亩均增产20%以上,总产值增加20万元以上。

  我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70%的人口生活在旱作区。发展旱作农业,就是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我省总结研发出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彻底改写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一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同时配套秋覆膜、顶凌覆膜,实现有限降雨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重新分配,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了旱作区粮食生产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该技术自2004年推广以来,掀起了一场旱作农业革命。推广面积从最初的500万亩、800万亩一直到2010年首次超过1000万亩,2013年后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覆盖了我省中东部10个市(州)51个县(区),受益农户达到200万户。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26亿亩,累计生产粮食1.22亿吨。特别是2024年,旱作农业以占全省37.5%的粮播面积,生产出占比达全省粮食总产54%的粮食,使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27公斤,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5.5公斤,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目标。

  设施农业

  智能温室里的“四季经济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该基地建有连栋温室12栋240亩,通过品种培优、智慧物联网、智能温控、果实套袋、水肥一体化、多防棚等技术,这些来自北纬34度的大樱桃实现结果自由、错峰上市、全年供应和效益提升。

  我省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富集,适宜发展设施农业,是国家布局的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保供基地之一。近几年,以河西走廊戈壁农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

  目前,全省设施种植业面积208万亩,设施蔬菜面积188万亩,设施水果8.5万亩,主要是河西地区的葡萄延后栽培和东部地区的设施樱桃、设施油桃等。设施农业普遍收益好,亩收益在3万元以上。

  天水镇杨湾设施樱桃示范基地负责人焦玉中介绍,该基地秉承“产业联农、机制带农、增收致富”理念,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元化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吸纳富余劳动力120余人,户年均增收超万元。下一步,将推动秦州大樱桃发生“智变”和“质变”,大力开发樱桃酒、樱桃果脯、樱桃口红等系列产品,实现从“鲜果经济”到“全果利用”的价值跃升,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与樱桃基地相隔不远的草莓小镇,科技赋能的深度更令人惊叹。该小镇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草莓扩繁组培育苗中心,引进越王、瑞雪、香野等22个草莓新品种,繁育出了性状优良的脱毒种苗,每年繁育160万株优质种苗,销往江苏、辽宁、新疆等地,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草莓小镇天水坤德农业有限公司园区总负责人张文海介绍,小镇引进AI种苗智能分选线、穴盘填装机、自动栽苗机等先进设备,实现草莓育苗、浇水、施肥全流程自动化,节约人工成本50%。同时,反光膜、褐色膜技术,让棚温提升3℃,年节省煤炭10万元。

  粮油单产提升

  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种子革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种质提升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在平南镇粮油单产提升核心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基地,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李学才蹲在田边查看冬油菜新品种长势情况。眼前的陇油系列油菜新品种“陇油88”已破土而出,叶片油亮。“我们主要选育抗寒性强、高产、能越冬的油菜品种。通过栽培、肥水、播种技术,每亩至少提高30到50斤。”李学才介绍。

  该基地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一套粮油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体系,有效破解了小麦、油菜等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难题,打通了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该基地依托科研团队,筛选出兰天36号、兰天47号、中梁51号、天油16号等10个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油菜新品种。2025年,又建成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综合检测实验室和智慧农业病虫害监测站,集成应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位一体技术模式,推广油菜免耕施肥沟播、无人机精准飞防、无人机定量追肥等12项关键技术,小麦、油菜单产分别达到400公斤/亩和200公斤/亩以上,较传统模式增产15%以上,为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秦州样本”。

  “推进单产提升,是当前抓好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世成说,自2023年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去年我省粮食平均单产为318.15公斤,较2023年提高了5.1公斤。

  产业链的延伸让科技红利持续释放。在天水绿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一袋袋油菜籽经过清理、压榨、精炼等工序,最终变成橙黄晶莹的菜籽油。该公司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为驱动,整合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立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以食品加工为重点,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自2021年以来,我省出台《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突出产业链中端,将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作为重点,以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为支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补齐加工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71家,其中国家级54家、省级794家,带动农户217万户,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2家,粮油加工企业13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全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6515亿元。

  在这场春耕交响曲中,科技既是主旋律,更是催化剂。从旱作农业的银色革命到设施农业的智能突破,从种子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全产业链的价值提升,甘肃正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重新定义现代农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