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漳县:药材晾晒正当时 致富路上药香飘

25-11-13 0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武阳大地却处处涌动着生机——田间地头、合作社晾晒场里,村民们忙着翻晒、分拣、加工中药材,一片片当归、党参在暖阳下舒展,特有的药香伴着微风弥漫,勾勒出一幅“晒药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

作为漳县中药材产业的核心区域,金钟镇近年来锚定“产业兴镇”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持续推动中药材种植向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升级。通过创新“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该镇不仅让分散的农户抱团发展,更打通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让中药材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草”。

截至目前,金钟镇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1个,其中2个基地成功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化认证,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同时积极引入甘肃佛慈制药、陇西保和堂药业等知名中药材加工企业,推动药材“就地加工、就近转化”,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政策扶持方面,该镇对中药材种植基地给予每亩300元的补贴,累计奖补资金已超400万元,切实为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2025年全镇中药材种植品种达十余种,当归、党参、黄芪等主打品种种植面积超4万亩,年产值突破4亿元,直接带动千余名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就近务工增收。”漳县金钟镇镇长黄小兵介绍,如今的金钟镇还跳出“本地种植”的局限,组织800多户农户到青海等周边地区流转土地6万余亩拓展种植,成功实现从“劳务输出镇”到“产业输出镇”的转型,“越来越多村民靠种药材、加工药材鼓起了腰包,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金钟镇春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清洗、切片、烘干黄芪,标准化的加工流程让药材品质更优、附加值更高;春雷合作社的晾晒场上,刚采收的当归整齐铺开,暖阳下的药香成了最动人的“丰收味道”。

这只是漳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漳县始终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与生态资源禀赋,在全县范围内科学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药材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品”升级;通过打造“漳县中药材”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辨识度,持续增强药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漳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预计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8亿元。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条发展,从农户零散参与到产业集群壮大,漳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汪泽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