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5000亩“地宝”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伴随着大型机械隆隆轰鸣声,一根根形似胡萝卜,却又比胡萝卜稍小的山丹黄参“破土而出”,铺满田野;机械后面,200多名工人手提小桶,麻利地将指头粗细的黄参拣拾进桶里,很快装满一桶,顺手拉过袋子,倒进里面。她们身后,一袋袋装满黄参的白色编织袋,或“杵”或“躺”,在翻松后的土地里“诉说丰收喜悦”。
这是10月14日下午,山丹黄参种植基地黄参收获的一幕。
“今年雨水多,黄参产量和品质都非常不错。”站在田里,望着满目山丹黄参,山丹黄参产业园负责人白恒鑫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深感这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据了解,山丹黄参的学名为野胡萝卜,是祁连山雪水孕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山丹县,与地耳、发菜并称山丹当地“三宝”。山丹黄参肉质根通体金黄、形似人参,生长于海拔2400-2900米的高寒湿润草原及丘陵地带,耐寒性达-30℃,可在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环境中存活。肉质根含参皂苷、17种氨基酸及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具有较高食用价值。
对于山丹特有的品种——山丹黄参,白恒鑫是有感情的。
现年45岁的白恒鑫家住祁连山脚下的山丹县李桥乡,自小吃山丹黄参长大,当然,那时候的黄参纯属野生,山里到处可见黄参踪迹,父辈们挖来黄参洗干净,和着面粉炸制出一道山丹县特色美食“油泡泡”,软糯香甜,十分好吃。至于父辈们从何时起开始食用黄参,白恒鑫无从考证。
2019年,从事厨师工作的白恒鑫考虑,如果能够大面积人工培育种植的话,就可以让更多的人食用到这种营养丰富的植物。自此之后,他开始了山丹黄参的人工种植驯化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白恒鑫掌握了黄参的种植要领,随即流转土地进行大面积种植。2023年,种植1500亩黄参,当年山丹遭遇大旱,除了收获一些黄参种子外,毫无所获;2024年,种植黄参3000亩,除了收获1500亩黄参种子,还收获了200多万斤鲜黄参;今年,种植黄参5000亩,预计可收获鲜黄参300万斤及1000亩黄参种子。
“山丹黄参只适宜种在沿山高海拔地区的山丹县李桥乡、大马营镇、霍城镇三个乡镇,其他地方不适宜种植。”白恒鑫告诉记者,种植黄参的农田均不是水浇地,不浇水、不施肥、不用农药,是完完全全的无公害食品。
在稳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白恒鑫又投资建设了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检测实验室及产品展示区,新上清洗分拣包装生产流水线等设施设备,改建即时速冻库、冷冻冷藏库300平方米。
农田忙收获的同时,黄参加工车间也是一派忙碌景象。200多名工人忙着将刚刚采收回来的鲜黄参进行自来水清洗、分拣、包装、入库。“从采收到入库,48小时内完成,以确保黄参的品质不受影响。”白恒鑫告诉记者,黄参怕热不怕冷,遇热容易糖化,因此需要低温速冻保鲜。改建后的即时速冻库,库温-30℃,可使新鲜采收的黄参迅速冷冻,保存期长达12个月,解冻后的新鲜程度还和刚采挖出来的一样。
白恒鑫告诉记者,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产自祁连山区的山丹黄参,因其“纯天然,无公害”,且口感好、营养好,深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消费者喜爱。
“这个务工机会十分难得。要是其他地方,不可能有人雇佣我。”正在车间从事分拣工作的李桥乡新庄村70岁村民马桂兰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就想打打零工补贴家用,在加工车间分拣黄参,工作也不累,离家也近,每天能挣100多元钱。
在加工车间,记者发现,从事加工的人员均为老年人。对此,白恒鑫又指着新建成的车间笑着告诉记者,为了切实增加当地村民收入,尤其为了解决当地老年人“想打工无人要”的窘境,加工车间雇用的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当地村民,力所能及从事清洗、分拣、包装等工作,每人每天收入150元左右。自10月1日开始采收至12月底采收结束,每天雇佣人员400多人,每人可增加务工收入6000多元。
同时,黄参加工期间当地气温日渐转冷,为了保证老人能够在工作时“不冻着”,白恒鑫还人性化地设计修建了一半遮阴、一半采光保温的务工车间,既保证了黄参喜低温的特性,又保证了务工老人的温暖需要,可谓两全其美。
相关新闻
- 2025-10-17灵台:“粮菜循环”激活产业新动能
- 2025-10-17华亭:设施蔬菜延链补链结硕果
- 2025-10-16临泽:辣椒收获加工忙
- 2025-10-16玉门:科技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丰收画卷






高台:科技赋能“三北筑绿”
民乐:绘就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绚丽画卷

静宁苹果的“重量”
灵台:以果为“媒”奏响乡村振兴“甜蜜曲”
静宁:红果映红致富路
泾川:一颗苹果的振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