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静宁苹果的“重量”

25-10-20 10:3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果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苹果

静宁苹果

烘干的苹果肉

果树下,果农们忙着分拣、装箱

德美冷链物流园车间。(本版图片由静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一颗苹果能有多“重”?

  在甘肃静宁,它足以撬动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富裕一方百姓,重塑一片乡土。

  一颗苹果能有多“红”?

  在陇原大地,它是“甘味”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品牌价值高达180亿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9张国家级名片。

  ……

  这颗看似寻常的“苹果”,究竟蕴藏着多少“含金量”?

  金秋时节,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沉甸甸的“苹果红”成为最动人的色彩。这抹红色的背后,是静宁人民用40年时间书写的一部从贫困到小康的“奋斗史诗”,是一颗小苹果成长为富民大产业的“裂变传奇”。

  战略定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自20世纪80年代起,静宁县委、县政府目光如炬,将苹果产业确定为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四十年风雨兼程,历届领导班子接力奔跑,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目标,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产业奖补等系列措施,硬是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培育出了“全国苹果产业强县”的硕果。

  近年来,静宁县主动融入“陇东南百万亩苹果示范带”建设布局,紧盯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以新理念统领产业发展,持续稳面积、全面提品质、着力增效益,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静宁县将老果园改造作为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的关键举措,在川区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推广矮砧立架建园模式,建成一批现代化示范果园。每年完成老果园更新改造2万亩,现代果园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依托苹果种质资源库和脱毒苗木组培繁育中心,该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瑞雪、瑞阳、秦脆等新优品种,稳步推广烟富系列和自主创新品种晚熟系成纪1号,合理搭配静宁1号授粉树种,实现布局合理化、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化。

  为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静宁县采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模式,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编制完成《静宁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推动全县果园标准化生产。同时,该县聚力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每年培训果农5万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智慧赋能 土专家种出“金果子”

  金秋十月,静宁县百万亩果园迎来丰收季。果农们忙碌地去袋、采摘、转运、销售,穿梭的身影与红色的苹果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秋收图景。

  随着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静宁果农的种植理念也在悄然变化。贾河乡中堡村果农杨连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主栽中短枝富士和‘成纪一号’,这两个品种果型端正、表皮光滑,口感脆甜汁多,一直很受欢迎。”去年,他的10亩挂果园收入25万元,今年预计产量4万斤,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治平镇杨店村果农郭智勇更是果农中的佼佼者。

  “以前靠蛮干,现在靠巧干。”郭智勇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务果经验:按照技术人员指导,以农家肥打底,配上发酵好的黄豆、油渣、麦麸等,种出的苹果品质上乘。他还别出心裁,在苹果成熟时贴上吉祥图案,每个苹果卖到10元以上。今年,他的30亩果园预计收入达70万元,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杨连军、郭智勇是静宁县千万果农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静宁,成千上万家庭“因果而兴”,广袤和美乡村“因果而美”,这颗“金苹果”真正美了田野、富了口袋、强了县域。

  全链协同 小苹果实现“吃干榨尽”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苹果价值,静宁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苹果从“论斤卖”向“论个卖”“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

  一颗苹果,究竟能加工出多少种产品?

  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鹏虎给出的答案是:3大系列12款产品!

  该公司拥有果醋、果汁酿造品和干制品精深加工2条生产线,生产包括NFC苹果汁、苹果醋饮料、苹果食用醋、苹果脆片、果脯等系列产品。全自动果品智能分选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果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了“静宁苹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近日,该公司首次将1050件、货值约5万元的NFC苹果汁批量销往香港市场。企业有关负责人王占甲介绍:“后续我们还计划向香港及其周边地区出口2万多件产品,完成从‘展会热销到‘稳定供应’的关键跨越,让更多人尝到静宁好味道。”

  同样致力于苹果深加工的还有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王星介绍:“我们把苹果加工成随时随地能吃的休闲零食,打造出‘苹果干小鲜肉’,配料只有苹果,利用三蒸三烘技术确保营养价值。产品已入驻北上广大型超市,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返乡创业的王星成立了自己的“甘小星”苹果品牌,组建家庭农场和果业合作社,生产苹果脆、农家果干、苹果小鲜肉,还利用苹果花研发出苹果花茶,真正实现了一颗苹果的“吃干榨尽”,助力果农多渠道增收。

  品牌引领 “甘味”出陇闯天下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近年来,平凉市立足东西差异化立地条件,围绕打造西部葫芦河流域全国最大精品红富士苹果产业带、东部泾汭河流域全国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坚持“块上突破、带上延伸、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建成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的西部干旱山塬梯田优质苹果生产体系,静宁县成为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

  如今的静宁,苹果产业已成为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量近百万吨,产值近60亿元,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小康果”。

  而“静宁苹果”作为甘肃省“甘味”农产品的代表,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9张国家级名片,获得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品牌价值达180.86亿元。

  这一连串闪光的荣誉,见证了静宁苹果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从一颗苹果到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静宁用四十年时间诠释了产业振兴的深层密码:战略定力是根基,智慧赋能是引擎,全链协同是路径,品牌引领“静宁苹果产业正处于夯基壮骨、转型领跑的关键时期。”静宁县委书记王蕾说,接下来,静宁县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加快实现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静宁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