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漳县: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5-08-28 09:2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近年来,漳县锚定农业优先型与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将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作为强农兴农的核心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漳县金钟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片的当归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种植大户包会平蹲在田埂上,轻抚着饱满的当归根茎,脸上满是丰收的期待:“去年首次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就迎来好收成,光晾干的当归就有3吨,当归苗卖了40多袋,再加上黄芪、党参的收入,一年下来腰包鼓了不少。”2024年,金钟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同时带动800多户农户赴青海等地拓展种植6万余亩,实现了从“外出务工”到“带技兴业”的产业输出转型,让中药材成为农户的“致富草”。

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漳县中药材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模式。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23万亩,一座座中药材加工厂拔地而起,产品展销馆里各类中药材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现代化厂房与整齐排列的塑料大棚相映成趣,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是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园区,鑫源菌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产业园累计流转500余亩土地,惠及46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100余元;常年带动100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采摘旺季时短期务工群众超230人,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我们的菌菇品质好,根本不愁卖,客户都抢着订!”鑫源菌业负责人话语间充满信心,产业园的蓬勃发展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在蔬菜产业领域,漳县以武阳、新寺两个万亩蔬菜基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县的蔬菜种植网络。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8万亩,总产量超52万吨,菌菜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1亿元,产业发展正向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迈进。武阳镇柯寨村的韭菜更是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和“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其叶宽茎厚、色泽鲜嫩的特质,深受全国各地客商青睐。村民李来花靠着种植韭菜,不仅把土坯房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混房,还购置了农用车,孩子上学的费用也有了保障。目前,武阳镇已在4个行政村建成韭菜大棚4200余座,总面积4400余亩,亩产量超4000公斤,亩产值达1.5万元,年产值突破6600万元,韭菜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则让群众搭上了现代农业的“致富快车”。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合作模式,统一提供大棚建设、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种植户只需投入劳动力、学习种植技术。一期28座大棚年产水果辣椒、黄瓜、西红柿等优质蔬菜4000吨,产值超1700万元;2024年新建的35座智能温室大棚投产后,园区年产量达4500吨,产值约1600万元,带动杜家庄村及周边90余名群众长期务工,采收盛期务工人数超160人,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的漳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产业齐头并进,不仅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通讯员 后爱萍 图/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