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盛夏的崇信县,沃野流翠,生机勃发。露地芹菜清香四溢,庭院香菇破棒而出,林下鸡群自在觅食……一幅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崇信县立足“土”、深挖“特”、追求“优”,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露地+设施”种植 小芹菜成“金杆杆”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崇信芹菜”这一金字招牌早已深入人心。在黄花乡水磨村设施蔬菜基地,187亩露地芹菜迎来首茬采收,30余名工人穿梭田垄间,将鲜嫩芹菜分拣装车。露地种植与110座钢架大棚形成的“露地+设施”种植矩阵,搭配智能喷灌、物联网监测等“黑科技”,让芹菜生长周期缩短20%,“下午采摘、凌晨发往兰州西安”的供应链体系,更打破了黄土高原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温室育苗+大棚种植+空地复种”的三维体系,让243亩土地实现“零闲置”,年产芹菜可达2000吨,产值突破310万元。“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三样加起来今年能多挣2万多。”正在分拣芹菜的村民王秀兰算起收入账,满脸笑意。目前基地已有65名像她这样的“芹菜工人”,“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四维联动模式,让不起眼的小芹菜成了富民增收的“金杆杆”。
今年,崇信县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进5000亩芹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优质蔬菜种苗5800万株,打造“小芹菜、大产业”高原夏菜种植示范点3处,带动更多农户融入蔬菜产业链。
小香菇串起庭院增收链
若说芹菜产业是崇信的“绿色支柱”,香菇种植便是点亮乡村的“富民星火”。木林乡木林村食用菌基地的36座钢架大棚里,28.8万棒菌棒上的香菇陆续成熟,工人忙着采摘,一派忙碌景象。
村集体建棚,企业提供菌棒与技术,农户参与种植,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破解了“耕地零散、效益低下”的难题。“预计年产量43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7万元,同时带动周边40余人长期务工、增加收入。”木林乡人大主席高尚介绍道。
“投入低、见效快、生态好”让香菇产业成为激活庭院经济的优选。“通过‘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的方式,带动全县192户农户增收190万元左右,3个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崇信县方胜园菇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宏勋说。
林下经济立体增收 老林变“宝地”
面对崇大路沿线1250亩老杏林树龄老化、效益低下的困境,黄花乡按照“稳规模、调结构、增单产、提品质”思路,聘请专业团队对1250亩老杏林实施优质红梅杏品种嫁接,嫁接发芽率达91.7%,三年后将挂满果实。而眼下“树上结果、林下增收”的模式已见成效——林间套种的西葫芦铺满田间,实现“一亩地两份收益”。
“预计西葫芦亩产产值600元以上,带动100余人就近务工。”黄花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凯表示,“立体种植让老旧杏林变身‘致富林’,依托西葫芦、红梅杏的周期互补,真正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户增收的双赢。”
木林乡东阳寨村立足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发展五黑鸡林下生态养殖,油黑发亮的五黑鸡在葱郁林间自在觅食,辅以谷物喂养。“现基地五黑鸡存栏量达到5600只左右,五黑鸡肉质紧实、营养丰富,售价达到100元,产品供不应求。”木林乡东阳寨村林下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梁志军说。
立足本土、找准特色。芹菜、香菇、林下种养殖让“小产业”释放出“大能量”。如今的崇信,正以“多点开花”的特色产业形成“科技赋能、多元融合、联农带富”的发展格局,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通讯员 景浩
相关新闻
- 2025-08-07民乐:解锁农业新活力 铺就振兴新路径
- 2025-08-07泾川:大棚“航母”装上科技“芯片”
- 2025-08-06金塔:夯实民生“里子”畅通城市“脉络”
- 2025-08-04华亭:坚持项目为王 经济引擎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