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临洮县:科技“组合拳”赋能玉米增产

25-03-31 11:2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明星

  春分已过,走进临洮县衙下集镇紫松村玉米单产提升基地,农机轰鸣、人影忙碌,北斗导航覆膜机划出笔直的轨迹,水肥一体化滴灌管带如血脉般在地膜下延伸……这片1500亩的耕地,正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探索粮食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径,以微观实践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战略。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土地碎片化始终是制约规模化生产的难题。站在自家刚完成平整的田块旁,紫松村村民张瑞荣算起了“新账”。

  “过去地块零碎,浇水施肥费时费力。现在统一流转平整,每亩补贴150元,还教新技术。今年我种了2.13亩,按专家说的密度种植能多收800斤!”张瑞荣说。

  这个玉米单产提升基地的建设,是土地“破界连片”的变革成果。衙下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文博说:“基地开建以来,镇里成立了工作专班,由农投公司牵头流转土地,整合零散耕地320亩,配套‘五个保障到位’和‘六个统一目标’,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集约化种植模式,通过差异化补贴调动积极性,已有180户加入,春耕进度比往年快了三成,这种创新机制,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供了基层方案。”

  土地整合释放了规模效益,科技创新则为单产提升注入核心动力。田垄间,衙下集镇高级农艺师王富平正在指导农户调试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远处,装有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匀速行进。“我们主推强盛370、金辉668等高产品种,配合全膜宽窄行种植,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可将株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密度从每亩4500株增至5500株。膜下滴灌精准调控水肥,配合‘一喷多促’绿色防控,预计节水50%、节肥20%。”王富平说。“基地还设置了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田,通过数据对比,明年将筛选出最适应当地的种植方案。”

  墒情数据实时传,什么时候浇水、用多少水,智能给水、墒情检测设备全知道。“原来大水漫灌每亩要500方,现在滴灌只用250方,水费省一半,这种变革源于基地推行的农业用水综合改革。通过安装智能给水系统、推行计量收费,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既破解了水资源短缺难题,又实现亩均成本下降30%。这套模式成熟后,将为全县农业用水指标管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杜文博说。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临洮县衙下集镇上演的这场“科技+产业”的变革正在以试验和示范重塑着丰收图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