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一果一片田 科技赋能绘春耕——静宁县智慧农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春风拂垄亩,万物“耕”新时。随着气温回暖,全国上下纷纷进入到春耕备耕的忙碌之中。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稳面积、提单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努力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应筑牢根基。
记者近日深入“中国苹果之乡”平凉市静宁县,一幅充满科技感与希望的“春耕图”徐徐铺展:从智能育苗到数字果园,从高标准农田到智慧农机,这片黄土地上的春耕实践,正在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株苗:培新选优兴产业
春分时节,走进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166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在春光中熠熠生辉。大棚内,“新农人”李娟妮轻点手机APP,温湿度调控系统随即启动,水肥一体机开始精准滴灌。
科技感十足的育苗场景,是静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批甜瓜苗已卖出20万株,单棚年收入超10万元。”2022年响应“归雁工程”返乡创业的李娟妮夫妇,带着15年蔬菜育苗经验返乡创业,专营甜瓜、西红柿、紫甘蓝等高附加值种苗。
“相比传统方式,智能温控和错茬育苗技术,一年两茬,我承包的13个大棚年净收入可达80万元,是传统方式的数倍。”李娟妮欣喜地算着经济账。
科技赋能,让育苗产业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提升。该育苗基地还采取订单式生产,菜苗远销平凉各地、会宁、陇南等地,让春耕时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丰收季”。
这个集育苗、种植、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不仅让村民实现从“会种菜”到“慧种菜”的转变,更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就业。
据李堡村副支书祁顺利介绍,李堡村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已成为静宁县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既保障了“菜篮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更带动了就业增收和乡村旅游发展。
一颗果: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连日来,静宁县南部乡镇的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当地正通过老果园改造与数字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治平镇刘河村的矮化密植示范园建设现场,多台现代化农机正在协同作业。“农户参与老旧果园改造的积极性超出预期。”刘河村党支部书记张高生告诉记者:“今年计划建设的500亩现代化示范园,改造后的果园将实现全程机械化。”
作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近年来静宁县在产业升级中打出“科技组合拳”:淘汰低效老果园,推广矮化密植等现代栽培模式;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果园管理体系。
“这不是简单‘砍老种新’,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变革。”静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康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15个数字化示范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果园3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静宁县通过“老旧焕新”工程,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实现了“硬升级+软赋能”的质变,正重塑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新路径。
一片田:覆膜保墒护粮安
随着气温回升,在春耕生产的热潮里,静宁县部分旱作农业大镇正上演着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春耕战役”春季顶凌覆膜。
曹务镇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化覆膜机械正以厘米级精度作业。“政府补贴地膜和机械,农技员全程指导,我家30亩玉米覆膜月底就能完工。”曹崖村村民王变子说。
据曹务镇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石共和介绍,今年该镇将覆膜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核心示范区、建立集中示范点方式,组织农技下乡等措施,确保“覆一亩、成一亩、见效一亩”的模式推进全镇覆膜工作。
时下,静宁县的春耕实践生动诠释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刻内涵。
“粮食产量高不高,脚下的‘这块田’很重要,春耕顶凌覆膜是关键之一。”戴康说。
作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举措,近年来,静宁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原则,科学覆膜技术可有效保墒增温,为粮食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新闻
- 2025-03-31玉门:科技赋能春耕跑出“加速度”
- 2025-03-31玉门:科技赋能春耕跑出“加速度”
- 2025-03-28漳县:春耕正当时 沃野绘新篇
- 2025-03-28高台:千亩蜜瓜育苗忙 孕育丰收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