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漳县:家乡蝶变绘新景 奋力迈进新征程

春节前后,又是一年一度的返乡潮。随着大量游子返乡过年,冬日沉寂的漳县再次热闹起来。对于不少在外的漳县人来说,对老家的熟悉感始终浸润在血脉中,家乡似乎就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漳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武阳大地的面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变化,实现了“里子”“面子”双提升。特色产业遍开花
走进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一排排日光温室矗立田间、整齐排列,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绿油油的秧苗上挂着的一串串西红柿鲜嫩欲滴、长势喜人。大棚旁,工人们忙着挑选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并进行装箱称重。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刘玉江介绍:“一期28座大棚年产水果辣椒、西红柿等优质蔬菜4000吨,产值达到1700万元以上,2024年又新建了智能温室大棚35座。”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漳县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瞄准“药菌菜薯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把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致富路。
据悉,2024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21.5万亩,产值25亿元;新建佛慈药源等中药材趁鲜加工生产线5条,培育壮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55家;建成菌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菌菜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产值达到11.74亿元以上。
村容村貌焕新颜
条条道路干净整洁,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漳县大草滩镇新联村,道路整洁、产业兴旺、社会和谐,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和、生态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说起村庄这几年的变化,大草滩镇新联村张大爷深有体会:“道路和环境变化最大,新修的道路宽敞平坦,房前屋后也干净了,现在还新修了互助幸福院,茶余饭后,和其他村民一起拉拉家常、下下棋,感到生活很惬意。”
近年来,漳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示范引领、由点及线、以线扩面,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绣出了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4个。
乡风文明润人心
“在红白理事会的劝导下,我家嫁闺女就要了三万元的彩礼,结婚当天全给闺女压箱底了,现在女儿女婿有空就来看我们老两口,一家人和和美美。”三岔镇吴家门村的张阿姨笑着说道。
“近几年村上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很大,特别是针对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镇村干部经常入户宣传移风易俗政策,鼓励大家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铺张浪费,‘一碗烩菜’办丧事,号召大家在生前多孝敬长辈,我们也深受启发,现在大家家里办红白喜事攀比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殪虎桥镇铁钩村的吕大爷说。
近年来,漳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针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以殡葬改革、丧事简办等为抓手,从制度完善和内容创新带动理念转变,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破陈规、除陋习、树新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新气象,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行走在武阳大地,处处空气清新,道路干净整洁,青山绿水相依,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开,越来越多的返乡游子选择扎根故土,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愁不再漂泊。
通讯员 汪泽福
相关新闻
- 2025-02-08一群“喜羊羊”——“一线探春”系列报道之九
- 2025-02-08华亭:凝聚奋进力量 书写实干华章
- 2025-02-08新春走基层|高台:不负春光开好局 凝心聚力再出发
- 2025-02-07新春走基层|庄浪:首个工作日元气满满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