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栉风沐雨砥砺行 奋楫扬帆启新程
临潭县城美景。高云
临潭县铭鑫羊业。朵国良
临潭县冶力关镇名胜景点天池冶海。 高云
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农家乐集群。高云
临潭县第二中学学生做化学实验。 朵国良
临潭县新城镇中潭牧业厂区。朵国良
蔡文正 王丽霞
时下的临潭,大棚里生机勃勃,羊肚菌、黑木耳等长势正旺;产业园区内生产有序,忙完秋收的农牧民正在车间辛勤工作;合作社里牛羊开始出栏,粮食陆续入库,中药材进入晾晒阶段;大小企业正在抢进度、赶订单……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声响彻洮州大地。
临潭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门户。近年来,临潭县精准把握县情实际,找准定位,在顺势、借势、用势、拓势中多层面释放红利,多领域培育产业,大踏步走向赶超跨越、振兴崛起的美好明天。
农牧产业体系日臻成熟
临潭地处农牧过渡区,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高寒气候、降水量不均衡、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有限的耕地量和草山等客观因素长期制约着临潭农牧业发展。
如何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群众走上致富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临潭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临潭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农牧产业,挖掘潜力、优化结构,聚焦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做足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五小产业”。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临潭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中药材、高原夏菜、蚕豆、食用菌等标准化种植基地13.2万亩,连栋温室、设施大棚5万平方米,蔬菜保鲜库42座;建成中药材、高原夏菜、高产油菜、蚕豆、食用菌等标准化种植基地13.2万亩,打造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小区35个、养殖示范基地14个,规模养殖占比达60%以上;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18家,全县规范运营农民合作社720家,农牧业产值达到6.76亿元。全县现代农牧产业体系日臻成熟,群众增收基础稳固。
在八角镇牙扎村对面的桥拉尕山上极目远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一间间特色小院周边一排排黑色菌棚整齐排列,这些菌棚属于临潭县贵录菌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临潭县高原食用菌的种植基地之一。
“今年上半年,我边干农活边照看孙子,在棚里挣了1万多元。这两天正在收割柴胡,干到年底,再挣1万多元没问题。”牙扎村村民常尕兰从2022年起就在菌棚里打零工,采摘、搭棚、晾晒、筛检……增加了收入。
“今年气候温暖,木耳长得好,收成很不错。”看着菌棒上大大小小的木耳,合作社负责人李贵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合作社解决了牙扎村及附近村庄百余名中老年人的就业,让他们在务农、带孩子之余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县、镇、村三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李贵录从2021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菌棚130多亩,培育种植了20多个品种的羊肚菌50亩,木耳、香菇、平菇等80亩,所产菌类远销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地,年收入超过80万元。今年,在省农科院、州农科所、州县农技站、种子站的支持下,合作社有望研发出更高产、更优质的高原羊肚菌。
“临潭县属高寒干旱区,平均海拔2825米,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但是中低温型食用菌正好需要这样的环境。”临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金钟介绍,近年来,临潭县研究发展高原菌类种植业,培育壮大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帮助全县万余人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在因地制宜推陈出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临潭县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牧产品质量升级。近年来,陆续投资4.35亿元,推进高原农牧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化、产品品牌孵化“三大中心”建设。同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1.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8万亩,小麦、青稞等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94万吨。创建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48个,认证绿色产品6个、“甘味”品牌1个,农牧业产值5.71亿元。农牧业已经逐渐成为拉动临潭县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
特色制造业“春潮澎湃”
铜锅、环保手提袋、环保纸箱、洮绣、艾草制品……在临潭,诸多手工艺制品蓬勃发展,有效助力经济发展。
临潭曾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重镇,为民间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临潭县加大工业企业培育力度,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出台个体转企鼓励优惠政策,按照“规范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升级一批”的思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车间里工作挺轻松,农忙时可以请假,啥时候来都有活干。”在位于临潭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的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内,46岁的徐润英正在填充艾枕。这是她在产业园区上班的第三个年头。
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瑞斌介绍,像徐润英这样的固定工人在友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有12人,负责艾草晾晒、打捆、发酵、揉丝、提绒、分类等工作。在艾草收割期间,会有百余名来自附近村庄的群众来车间打零工。
“在生产包装过程中,我们发现临潭县还没有完整的包装箱生产设备,就增加了全自动环保包装纸箱生产线。目前,我们生产的环保纸箱已销售到甘南的多个企业。”张瑞斌说。
临潭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艾草生长周期长,药用价值高。友丰农业以艾草为原料的艾灸、沐浴、医用、家纺系列产品很受医院、养生馆等欢迎。目前已为60多家对口单位、企业供货,预计今年营业额将达800万元。
目前,临潭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制造业、手工业等第二产业集中发展中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聚集地、生产要素的整合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园区自投入运营以来,始终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民族用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等产业,切实做到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设施,以降低外来客商的投资成本,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电商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秋节后,位于新城镇肖家沟村的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进入生产旺季。老厂长李长荣刚接完外孙李泱从天津打来的电话,得知外孙从正在进行的“共庆丰收 甘味入津——‘青藏之窗 品味甘南特色农文旅产品展示推介活动’”上拿到了一个近20万元的订单后,和村民们晒了一天燕麦、藜麦的他在夕阳下捧起金灿灿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
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已走过20个年头。燕麦糁子、燕麦代餐粉、燕麦米、青稞糁子、青稞米、青稞代餐粉等产品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省上“甘味食品”认证和“陇上好粮油”证书,燕麦米荣获2023年中国西部食品博览会金奖,“洮绿”品牌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古洮州”青稞酒、燕麦酒商标注册成功。
“厂子效益最好的时候,年营业额能达到400多万元。”李长荣说。
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食品厂营业额在2014年以后一度持续下滑,商场、超市、土特产店等传统销售渠道受阻,不懂线上营销的李长荣一筹莫展。
“老李,快让你孙子把线上店铺开起来。”2020年,在临潭县商务局工作人员支持鼓励下,李泱在抖音、拼多多开了网店。
“现在我和外公合伙做生意,去年分了30多万元,今年争取突破50万元。”李泱说,“今年我想争取跟大主播合作,提升产品知名度。”
在县上各部门的帮助和祖孙俩的努力下,食品厂网络销路逐渐铺开,产品种类更加多元。目前食品厂年营业额已近300万元。
食品厂的再次成功得益于产销思路的转变,这是临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临潭县商务局局长刘宏伟介绍,临潭县逐渐确立了以高原藜麦、菜籽油、杂粮面、野燕麦、土豆粉条、土蜂蜜、山野菜、中药材为主的网售产品体系,并依托“高原、生态”的资源禀赋,成功打造出独具临潭优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云山寻”。孵化了山野电商、雪域臻品、临潭西百味等一大批电商企业,通过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服务,为各电商企业及有需求的涉农企业、合作社培育了包括壹品洮州、洮馨香、特特艾、天呈贡品、藏王贡、润玫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逐步建立了以公用品牌为主,多品牌共同发展的县域农产品品牌矩阵。
2023年,为适应电商产业发展需求,临潭县电商协会再次吸纳25个会员单位,组织全县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全国各地进行展示展销、直播带货。2024年,临潭特产电商线上营业额预计达3000万元。
特色文旅产业积厚成势
九月的临潭秋意渐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冶木河上,冶力关镇庙沟、池沟两个村的农家乐陆续开门营业。凤凰台农家乐老板杨小燕晾晒完刚从山脚下采来的新鲜蘑菇后,开始为客人们准备食材。
“我们一年盈利基本保持在20万元以上。旺季忙一点,淡季就可以休息、陪孩子,舒坦着呢。”杨小燕是土生土长的冶力关人,开农家乐已有20年。
作为最早尝试农家乐经营的本地农户,杨小燕的小院清雅别致、温馨如家。夫妇俩热情好客,会做地道农家饭,口碑很好。
“外地游客爱吃农家菜,农家乐生意好了,养土鸡、养兔子、养鱼的农户和合作社就能挣得更多了。”冶力关镇党委副书记夏忠平介绍,目前,冶力关镇注册农家乐380余户,从业人员有2000多名,依托生态旅游,当地的村民收入很不错。
冶力关旅游景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秦岭褶皱带上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也是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区。
景区先后获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是临潭最亮丽的文旅名片。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临潭县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前从事种植、养殖等基础产业的群众开始依靠旅游业增加收入,“乡村旅游+”模式日趋成熟。
每年夏季是冶力关景区旅游最火爆的时候。“这边景色特别漂亮,人都很热情,晚饭后还有文艺演出、篝火晚会,特别开心!”来自宁夏银川的白女士说。
风光美、设施好、吃住方便、服务热情……游客们对冶力关景区好评如潮。
近年来,临潭县加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交通、旅游、安全、卫生、购物、综合管理、邮政电信服务、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得到全方位提升。2023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65.13万人次、同比增长453.85%,旅游综合收入达15.82亿元、同比增长479.9%。
在创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临潭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按照“一心三区两线”文旅发展思路,着力挖掘新城、城关、王旗三个片区的旅游资源,突出G248线和百里洮河风情线布局,探索打造“探春之旅、避暑之旅、丰收之旅、冰雪之旅”全季旅游品牌。
如今的临潭,一幅村强、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守护绿水青山 共谋绿色发展
——看临潭用生态画笔绘就幸福底色
蔡文正 王丽霞
秋日的临潭大地上,层林尽染、梯田连绵不断,一幅色彩斑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作为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临潭县境内有着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冶力关省级地质公园4个重点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努力改善和提高辖区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的临潭,草场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89.6%;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2%,森林蓄积量达12.51万立方米,水利资源总量7.61亿立方米,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厚植“绿意” 守护青山
秋日的临潭,云杉在暖阳里舒展着枝叶,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杨树、柳树、杏树给山岭增添了无限生机,沙棘树上硕果金黄、格外诱人。
沿着省道248线从临潭县城向东行驶,连片的林木长势喜人。范家咀阳坡上往日裸露的红壤被茂密的灌木和云杉覆盖。
在这里养护树木三年的护林人李关保明显感觉上山的路没有以前好走,多了草木的羁绊,脚步变缓慢了,心情却舒畅了。
临潭县林业站副站长朱俊英说,三年前,这片山坡还是生态薄弱区,由于这里的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不强,导致栽植季水资源总量短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修复难度大,是一块不好解决的生态‘钉子户’。”
2022年,总面积达6110.83亩的临潭县城关镇水源涵养及补植补造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有五个乡镇的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生态修复成果初显。
“现在,临潭的滑坡、泥石流减少了,野生动物增多了。”朱俊英介绍。
近年来,临潭县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持续开展义务植树、生态廊道、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草原修复等工作,近三年造林绿化达4.6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19.98万株,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守一方碧水 护一泓清波
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峰峦倒映,候鸟成群。在洮河两岸,风景四季变换,吸引着珍稀鸟类、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黄河流域37.6%的洮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中国濒危鱼类重要分布区,也为临潭人民提供了珍贵的饮用水源。
为了打好碧水保卫战,临潭县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投资1.1482亿元,建成王旗、古战、术布、八角4个污水处理厂,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投资806万元完成洮河牙当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目前,临潭县引洮入潭工程牙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在临潭县术布乡和卓尼县阿子滩镇交界处的牙当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日常巡护工作,是临潭县生态环境保护局干部张磊和同事们的日常。
“这一片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区是分开的,保护得很好,水质也很好。”张磊说,引洮入潭供水项目完成后,牙当水源地被划定为洮河水源地保护区。牙当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于2020年6月初顺利完工,洮河水安全供入临潭县城关镇、古战镇和卓尼县阿子滩镇。
临潭县水务局局长张志良说,“十四五”以来,临潭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加强对取用水户的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60万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在0.56以上。
与此同时,临潭建立健全河湖长工作机制,强化河道日常监管巡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前,全县设县级总河长2名,县级河长9名、湖长3名;乡级总河长32名,乡级河长4名、乡级湖长5名;设村级河长100名、村级湖长5名。组织河道巡查出动人次692次,查处整改违法采砂及河道乱堆乱放问题5处,摸排整改河湖“四乱”问题58个。
打造宜居乡村 擦亮幸福底色
青山叠翠,小桥流水。盛夏时节,在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孩子们在花红柳绿的巷口嬉闹,老人们在广场健身,当地的民宿经营者把屋子收拾干净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庙花山村位于临潭县八角乡西南面,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温暖的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庙花山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之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观光以及体验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拓展了当地群众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诉说着庙花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临潭是高原土蜂蜜的优质产区。每年四月份,八角镇、冶力关镇花团锦簇,外地的养蜂人蜂拥而至,本地的蜂农也辛勤忙碌。
福仓专业农民养殖合作社坐落于冶力关景区黄家山脚下,负责人王付仓是冶力关镇最早发展蜜蜂产业的本地人。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王付仓的养殖场不断扩大,年收入近百万元。“这几年,养蜂越来越得心应手,我想把技术传授给大家,一起致富。”王付仓说。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塑造村庄品牌,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持续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真正把农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淳朴善良心灵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幸福美好生态家园。
兜牢民生底线 增进民生福祉
——临潭县奋力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蔡文正 王丽霞
金秋时节,行走在临潭大地,只见道路四通八达、街面干净整洁、村庄错落有致,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临潭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共治的发展理念,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激活就业增收“一池春水”
9月24日傍晚时分,临潭县新城镇西街五社村民梁全生帮妻子收完今年种的2亩柴胡回到了家。不久前,他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家乡。
“今年中药材收成不好,油菜也遭遇了冰雹。不过家里有存粮,我打工挣的钱也够一家人花销了,日子过得还不错。”梁全生说,受到灾害影响收成的土地会得到相应的保险补偿,加上村里大部分人都在经商或务工,家庭经济收入基本稳定。
48岁的梁全生会的技能很多,他既是焊工,也是钢筋工、泥瓦工。
从哪里学来这么多技艺?
“我多次参加县上组织的农牧民劳务技能培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实用。”梁全生说。
“每年我过完正月十五出门,秋收前回来,干完农活后再在家门口打两三个月零工就准备过年了,一年的收入很可观。”梁全生说,村里大部分和他一样的手艺人就业渠道灵活广泛,在工地上很受欢迎,每人每年的收入都在6到7万元。
近年来,临潭县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稳定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定期举办以电焊工、木工、钢筋工、中药材种植、家禽养殖、家政服务、中式烹调、手工艺品制作、挖掘机驾驶、酒店管理、月嫂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类技能人才6352人次,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17.2575万人次,群众劳务收入逐年上升。
用心用情守护教育沃土
9月6日,临潭县2024年教育发展圆梦协会资助大会举行。103名优秀毕业生、75名困难大学生和55名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和资助。
“高考只是起点,到了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临潭二中马博涛获得了1.5万元的奖励资金,他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也激励学弟学妹们刻苦学习、圆梦青春。
临潭县英语老师李玉琴因为优异的教学成绩获得了3万元的表彰金。李玉琴从教已有十余年,多年来,她始终不断学习、潜心钻研,改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有所成。
“希望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忘祖国重托、不负家乡厚望。希望更多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把家乡的孩子们扶上马、送一程。”表彰大会上,临潭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临潭县历来重视教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育工作者们无私奉献,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回报社会。”
“奖励的目的是希望老师更敬业,学生更好学。”临潭县教育局局长李建平介绍,临潭县教育发展圆梦协会于2022年5月正式成立,以“奖优助困、提升教育”为宗旨,对优秀考生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自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到各类赞助款共计930.8万元,三年累计发放奖励资助资金308.9万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1年以来,临潭县聚焦“12345”教育工作任务,笃定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临潭县向教育强县迈进。
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9月24日清晨,临潭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张彩霞在一阵忙碌中迎来了当天第一个新生命,虽有疲惫,但看着可爱的婴儿,她的脸上挂满笑容。
“每天多则六七个,少则三四个,看着一个个婴儿,心情特别好。”张彩霞是医院的骨干医生,除了接生,她日常还要进行妇女疾病筛查、孕检、母婴保健、高危孕产妇管理等工作,这也是妇幼保健单位的主要工作。
自2020年起,临潭县妇幼保健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直优秀医疗单位,儿童保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工作开展水平位居甘南州前列,这是临潭医疗卫生健康工作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临潭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防治结合,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度。
“在临潭县医院确诊后直接去兰州就诊,不用办理转院手续,出院也是一站式结算,省时省力。”8年前,正在上大学的姜永红确诊了尿毒症。今年3月,她在兰大二院顺利完成肾移植手术,目前术后恢复很好。
“自己只需要负担百分之十左右的医疗费。现在报销完以后,每个月的医药费不到一千元。”姜永红说,在医疗、医保、社会救助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的持续帮助下,医保报销、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及时落实。
近年来,临潭县参保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医保基金平稳运行,切实减轻了参保群众和干部职工看病就医负担。随着县乡村三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就医环境的持续优化,群众看病就医更省钱、更便捷、更高效。
“‘因病、因学、因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都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临潭县民政局干部马骞介绍,由于临潭县社会救助申报审批程序规范、快速、有效,切实解决了群众过渡期生活困难。2022年10月,民政部授予临潭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全国社会救助先进单位”称号。
在民生领域,临潭县还有很多亮点。
引洮入潭工程投入运行以来,临潭县城及古战镇、卓洛乡和卓尼县阿子滩镇等周边乡镇5.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今年年底,中部片区供水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后,长川乡、羊永镇群众将会喝上干净的洮河水;新修建的沥青路面宽敞干净,乡村道路与国省干线的连接更加紧密,交通运输环境不断优化;公共停车场、供水供热、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更新行动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安全和居住环境……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临潭县正在书写新的民生幸福答卷。
团结奋斗聚共识 携手共画“同心圆”
——临潭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透视
蔡文正 敏海彤
深秋的临潭,中药材长势正盛,金黄的青稞迎风飘扬。在临潭县各生态文明小康村里,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公路像丝带一样四通八达,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
临潭县总人口16万,这里生活着汉、回、藏等15个民族。近年来,临潭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蹄疾步稳。
“我们将‘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行动与‘三抓三促’行动、冶力关5A级旅游景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着力打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高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临潭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夯实认同基础 凝聚价值共识
近年来,临潭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
开展学习培训、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收集整理、为民办实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N”等12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宣传活动及文艺汇演50余场次,编印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料汇编500余本,宣传手册、创建工作测评体系1万余册。截至目前,已打造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17个、步行街3条、长廊2个、主题公园1个。
筹办民族团结进步“5·23”主题日宣传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同时,开展青少年“石榴杯”有奖征文活动,选拔优秀的中小学生、教师代表前往北京等地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让各民族学生、教师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临潭县已打造省道306沿线覆盖王旗、三岔、新城、古战等13个乡镇的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2019年10月,临潭县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同年12月,临潭县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共搭干群“连心桥” 共绘团结“同心圆”
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村民马全福是回族,他的妻子布泽仁是一位来自四川阿坝的藏族姑娘,结婚多年,他们的婚姻美满和谐。
布泽仁来到临潭后,把自己养殖牲畜的经验传授给了当地农户,邻居们也投桃报李,教布泽仁种植蔬菜、庄稼。
这是临潭县各民族守望相助、美美与共的生动典范。
在临潭,干部群众关系和谐,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致富。临潭县聚焦群众的“烦心事”和“揪心事”,精准对接需求。截至目前,各级各部门走访探视困难群众4196次,落实落地惠民政策4101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430个,帮办实事643件。今年以来,累计为孤儿、残疾人、特困供养对象、老年人发放各类补贴近8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临潭县切实把推广低氟边销茶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增强各族群众健康饮茶消费观念,消除低氟病隐患,为3个乡镇4520户群众免费发放价值60万元的低氟边销茶。
一件件困难得到解决,一件件诉求得到落实,在临潭,通过群众工作全覆盖,架起了干部与群众紧密相连的“连心桥”。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共同体意识根基
举办洮州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传统村落红堡子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艺术节暨农民歌舞大奖赛;
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活动;
举办临潭县“洮州花儿”大奖赛、“洮州儿女心向党 光影盛宴贺新春”为主题的“弘正杯”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
举办第二届洮州(石榴杯)篮球争霸赛,“冶力关杯”中国·国际拔河公开赛暨第七届甘肃临潭拔河节、临潭大象拔河(押架)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
……
在临潭,一项项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让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本以为成了家里的拖累,没想到还能打工挣钱。”王法图麦是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村民,15年前,一场车祸让她变成了残疾人,靠着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过日子。
2017年,临潭县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家在公司旁边的王法图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聘。
“去应聘的时候心里有些忐忑,没想到公司能留我工作。公司还考虑到我腿脚不便,让我在家里对铜器进行打磨抛光,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1800元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王法图麦心里乐开了花。
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民族工艺铜器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铜器品种涵盖民俗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民族艺术品等。
公司先后投入产业帮扶资金300多万余元,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结对帮扶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99户500多人;吸收城关镇教场村、上河滩村、郊口村和八角镇牙布山村、八度村等村集体经济入股资金,累计发放分红资金46.26万元。截至目前,已带动20多户农户发展铜器制作相关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90多万元。
近年来,临潭县还深入挖掘民俗村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在王旗、石门等乡镇发展洮砚雕刻经营产业;在城关、古战等乡镇扶持发展铜器铸造、民族特色金银饰品加工产业。重点培育了古洮州文化产业园区、临潭县双龙民族工艺铜器铸造有限公司、临潭县洮砚产业基地传习所等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以“非遗+工坊+村(户)”的模式,搭建了帮扶平台,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
从一家一户的安宁和睦,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临潭县始终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临潭县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各族群众情同手足、深度交融、亲如一家,共同为打造和谐繁荣的大家园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 2024-09-30张掖: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 2024-09-30陇南:笃行实干担使命 同心奋进启新程
- 2024-09-30酒泉:逐梦新时代 奋进正当时
- 2024-09-29“东皋”协作带来勃勃生“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