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玉门:做好产业强镇大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4-08-21 09:1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

  金秋时节,玉门大地到处是丰收的味道。近日,笔者深入玉门各乡镇观摩,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感受产业强镇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突出特色 聚集发展

  8月上旬,玉门市花海镇万亩戈壁蜜瓜产业园耀珑25、巴西清喉等蜜瓜迎来上市期。

  “为实现蜜瓜产业的提档升级,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连栋拱棚和日光温室,提高蜜瓜的种植效率和产量。同时,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聘请专家团队全程参与生产技术指导和育种研发,确保蜜瓜的高品质和商品率。”玉门市花海镇副镇长陈兴超介绍说。 

  近年来,花海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引领群众培育发展蜜瓜特色产业。如今,通过引入台湾玉菇、巴西清喉、西州蜜等高端蜜瓜品种,引进推广“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监测监管”的蜜瓜基地管理模式,“数字农业平台+可追溯系统”等智慧农业技术,蜜瓜品质逐年提升,蜜瓜产业不断壮大。至目前,全市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近2万人从事与蜜瓜相关产业。

  同样地处花海盆地的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主动融入花海片区蜜瓜产业集群,累计建成拱棚蜜瓜种植基地4个,总面积1060亩,依托“耀珑25号”“台湾玉菇”等优势主打品种,引进种植“都蜜、萌香蜜、唐朝蜜”等新优品种,采用双拱三膜、一蔓一瓜、基质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有效提高蜜瓜产量和品质,全乡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年可实现订单销售达1600吨以上,亩均产量可达3.2吨、收入1.4万元以上,纯收入可达3500元以上。

  乡镇上连县、下带村,产业空间适宜、资源要素丰富、主体类型多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玉门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温海涛表示:“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最大限度体现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效应。”

  放眼玉门乡村,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六墩镇十方九草甘草加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镇域农产品加工类项目零突破,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种植中药材1.5万亩,进一步激发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下西号镇枸杞产业发展大有规模、小有特色,全镇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枸杞干果9000余吨,实现产值3.6亿元,每年采摘季吸引各地采摘工8200余人,从单一的枸杞种植加工逐步衍生为“农业生产+劳务输出”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链条延伸 融合发展

  在玉门市下西号镇,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业态正上演跨界联姻。

  今年以来,下西号镇持续提升枸杞小镇影响力和承载力,在原有七彩花田、景观水系、“彩虹秋千”等景观的基础上,建成康养住宅小区2个、农房184套,精心培育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及亲子农事体验项目,打造萌宠小天地、“川北森林”露营烧烤基地、“我要找‘稻’你”花田迷宫等文旅新业态,推动种植业与餐饮接待、观光自驾游等休闲旅游业态深度融合。

  在农旅结合基础上,枸杞小镇新建枸杞原浆软包装生产线1条,注册“祁连杞豆水、祁连杞豆汁”商标2个,生产推出“玉门景观门”“铁人油田”“酒泉航天”等文创雪糕,打造玩偶、帽子、T恤、钥匙挂件等枸杞系列文创产品,枸杞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壮大。

  “我们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大育小、特色融入’的发展思路,着力将枸杞小镇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玉门市下西号镇副镇长肖茜介绍道。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如何在镇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上下游配套、各环节协调?玉门市在一产方面重点引进优良品种和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的绿色生产基地。二产、三产方面,重在补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短板,提升价值链。同时,因地制宜拓展农业休闲功能,挖掘“农业+”的潜能。

  黄闸湾镇持续推进高标准日光温室果蔬采摘示范区建设,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2座,建立蔬菜高密度种植区、南美对虾循环水养殖区,探索“鱼菜共生”种养模式,提高日光温室综合利用效率,每座棚年均可产生10万元以上收益。

  赤金镇依托韭菜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做好“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建设占地面积4000平米的果蔬加工生产车间,生产韭花酱、番茄酱、辣椒酱,打造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带动周边60户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

    联农带农 协同发展

  助农增收,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最终指向。

  “今年,我们吸纳全镇富余劳动力,组建韭菜铲菜队,既增加农民收入,又降低种植户成本。”玉门市赤金镇营田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占红说。今年以来,赤金镇营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18万元,盘活长山岭闲置日光温室,恢复“空茬棚”20座,成为全市飞地种棚第一村,预计年底可提升村集体收入11万元。  

  同时,赤金镇充分发挥现代农企联农带农作用,成立的耕拓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镇域内乃至全市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开展多环节、全过程托管服务。预计到年底,农机作业收入将突破2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80万元;农户种植玉米、小麦所负担的机耕费用降低30%,每亩收入提高8%。

  “要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玉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郑登科说。

  联农带农,各地创新不断。

  小金湾乡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实施“共富羊”社区+“千家万户沐光行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农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玉门市百万只“共富羊”生态循环产业园一期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单元30栋,入驻养殖户21户存栏8400只,年出栏16800只,每个入住户年收益可达20万-25万元。

  柳河镇打造红旗村变装体验馆、知青大食堂、知青打谷场等场所,建成百亩花田、百亩果园及无动力亲子游乐园、全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不断完善“红田园”吃、住、学、游、购、娱服务功能,截止7月底,带动红田园合作社收入39万元。

  柳湖镇依托产业基地,为农户搭建了良好的务工平台,在5个月生产周期内,固定用工200余人、零散用工3000余人次,带动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通讯员 马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