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甘肃省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驶入快车道

24-08-16 08: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范畴向销售端延伸。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永昌县联联众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时值“三夏”种管收的重要时节,金昌市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的农民陈华善却没有往年忙碌,自打村里成立了农丰现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全村把田地都集中连片托管给了这家合作社,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按时间节点推进实施,甚至连庄稼收获后剩余的秸秆,也由合作社集中处理,或加工成青贮饲料销售,或压榨成肥料还施于田。

  对于这些由田地托管服务带来的变化,陈华善很满意,他笑着说:“村里多半都是上岁数的人,照料土地和庄稼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把土地托管了,比自己种的还要好、还省力。”

  2023年,我省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整省试点”省份。全省农业农村部门闻令而动,聚焦服务粮食生产,聚焦服务小农户,探索模式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强化示范引领、培育服务组织,加快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整省试点取得了新成效。

  解决“谁来种地”催生“田管家”

  “前几年,我们这里农业生产中有两个最大的难题,一是种地的群众普遍岁数比较大,劳动能力不足;二是土地耕种效率不高,农民种地收益有限。简单说,就是‘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七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负责托管六坝镇七坝村土地的永昌县农丰现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发德介绍,随着村里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配套建起了膜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全村零散的小块田变成了整片田,具备了进行现代化农业升级的基本条件,但传统粗放的耕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发挥出高标准农田的作用。

  贾发德说:“村‘两委’反复研究后,决定发挥村党支部党建引领的作用,由‘两委’成员带头入股,带动全村党员群众以资金、技术、场地、各类农机具等方式入股,集中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125台(套),创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彻底解决耕、种、管、收等方面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

  在实际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过程中,七坝村建立的合作社探索建立起“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组织规模化种植生产外,着重对合作社是否执行农业生产托管作业标准、是否按合同比例实现分红等关键问题进行监督,以达到提升田地生产效能、有效助农增收目的。

  2023年,农丰合作社对全村8022亩耕地进行统一机械化深耕、统一机械化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割、统一秸秆处理的“五统一”机械化作业,共服务小农户386户,累计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2万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作业成本,实现了粮食生产节本增产增效。

  如今,全村种植农作物经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粮食种植有了坚实的保障,各类经济作物也长势喜人。更为关键的是,此前的数百亩撂荒地也得到了复垦。目前,合作社实现经营性净收入50.5万元,为村集体分红11.2万元,为入股社员分红24.81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7万元,为全村农户累计分红14.87万元。

  现年60多岁的陈华善笑着说:“种了一辈子地,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当起了‘甩手掌柜’,反而收入更高了。”

  事实上,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推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升级。可以说,把土地托管给更加专业的“田管家”照料,有效破解了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引发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成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服务领域两头延链“百花齐放”

  对于现代农业本身而言,高效、节能、增产是三项根本性指标,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种植、养殖收入。

  “现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型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大幅度提升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我们尝试在订单生产的基础上,把托管服务向两头延伸,实现从选种、育种阶段到上市营销阶段,全程实现托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农增收。”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文成介绍。

  与其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相比,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在耕、种、管、收的全程种植环节,向前延伸了选种、育种、育苗,向后延伸了加工、仓储、营销等环节的社会化托管服务,不仅在农作物质量、产量方面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在定价、销售方面也集聚整合了整体优势,实现了助农增收的目的。

  如今,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永昌海量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出了一条以 “实验+生产+加工+储藏+科技+营销”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托管经营模式,并通过“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合作运营带动脱贫”的方式与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接受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每亩增收150元左右;合作社年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实现年利润100万元以上;带动永昌县11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369万元。2023年度,吸纳劳动力860人,带动农民务工收入近1190万元。2024年上半年,吸纳劳动力1000余人,带动农民务工收入月均6000元以上。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文瑞对记者说,从2020年起,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扎实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93万家,托管服务面积3400万亩次,服务小农户达到112万户。“实践证明,通过生产托管,产前的物化成本至少节约10%,产中的作业成本降低10%以上,产后由于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以及规格的一致性,提高收益10%以上,综合实现节本增效超过30%。”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服务组织之间的有益竞争,也催生了一批经过实践检验的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景泰县上沙沃镇大桥村“党支部+村集体+农机合作社+农户”、永昌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甘州区“专业服务公司+制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成效明显。

  此外,我省有5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典型、2家服务主体入选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6个县区入选全国农服平台应用百强县;发布推介省级典型案例20个。开展全国农服平台应用,建立甘肃省服务组织名录库,录入服务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服务主体2600多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现代农业

  小农生产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

  在小农生产和现代化农业之间如何架设起一条通路、使二者有效衔接起来,成为农业发展领域专家、学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农业,除了不断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挖掘农业生产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关系问题。

  省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指导站二级调研员赵平认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主要路径,一方面是在土地能够集中的地方,用现代化装备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在土地分散、经营权不能流转、农民也不愿意流转的情况下,针对农民干不了、干不好、不愿意干,或干起来不划算的环节,整体托付给农业服务组织去干,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体系中,这不仅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

  从实际效果上看,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就是把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起来,用专业化服务进行规模经营,形成了既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满足了一些农户继续从事家庭经营的愿望,同时也能让农户分享到规模经营的收益。

  对于服务组织而言,通过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可以降低农资成本;同时采用先进农作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服务组织在生产中采用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最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不仅如此,对于愿意从土地上解放生产力的农民而言,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可以通过掌握新的农耕技术、学习农机操作等方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采访中,由返乡创业青年创立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已遍布全省各地,并由此对恢复农村人口的种地热情带来了积极影响。

  面对由农业社会化服务兴起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全力鼓励、推动、探索这一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行稳致远,“按照规划设想,下一步,我省将建立服务主体名录库管理机制,强化项目监督评价,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加快培育多元服务主体,鼓励各类服务主体互融互促,加快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发展,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李文瑞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