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秦安县陇城镇:特色产业优结构 蓄势赋能促发展

23-05-15 15:13 来源:甘肃乡村振兴网 编辑:张慧雅

  通讯员 王江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近年来,陇城镇按照“文化旅游树品牌、产业发展作支撑”的工作思路,以“文旅农康”融合发展为主要模式,在做强药产业、做优果产业、做大养殖业、做兴旅游业上下功夫,在强化扶持、扩产促销、叫响品牌、招商引资上做足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标提质提效,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引擎”

  陇城镇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统筹资源优势,按照“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承包村里闲置土地,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工作。目前,全镇以寺坪山、北山产业园为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山王、张湾、崇仁、范吕、上袁、王李、许墩等8村共种植七月菊、金银花、独活、柴胡、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1100亩,其中北山产业园种植黄芪200亩,寺坪山种植金银花、黄芪440亩,培育红芪苗60亩,打造形成寺坪山和北山2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园。

  今年,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中药材间作套种、轮作种植等模式,进一步完善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依托项目,计划增加现代化采收、冷藏、烘干、加工等设备,大力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同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培育的红芪苗,后半年开始在陈村、张赵等村租赁土地,大规模进行种植。

  陇城镇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成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彰显,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生产的金银花、菊花、黄芪等中药材已经走进了各大药企,打造形成了“娲乡许墩”中药材品牌,平均每亩年产值在2500元以上,中药材种植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白脆瓜大棚孕育产业发展“新希望”

  娲皇村北河湾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今年该村立足良好生态和适宜气候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社会共建”的方式,在建设初期,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生产、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原则,大力发展白脆瓜种植产业,建成钢架大棚72座,占地60亩。按照“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大棚租赁给当地27家承租主体种植经营。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整地、施肥、铺膜、栽植整个种植过程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大棚里的白脆瓜长势喜人,预计6月中旬上市,采摘后可继续种植辣椒、黄瓜等蔬菜,效益明显。白脆瓜基地的建设为本村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群众通过付费承包种植和农闲时在基地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特色养殖业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陇城镇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发展、扎根、扩效,天水炳林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去年基础上,新增加500头育肥猪,目前存栏育肥猪2400头。养殖场采用无害化绿色发展处理模式,建成3500立方黑膜发酵池3个,发酵的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作为有机肥可直接使用,液体作为沼液可给周边果园灌溉,每年干湿分离后的粪便可满足800亩果园施肥,高效利用的同时保护了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的纽带作用,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将小农户嵌入大产业、带入大市场、融入大链条,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畜”势勃发新动能。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立足县委、县政府打造“一地双城三中心”的总体部署和东部文旅新城建设的美景蓝图,按照“文化立镇、产业强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生态美镇”的工作思路,坚持“保护文化古镇,建设旅游名镇”的原则,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持续深入。

  依托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秦汉文化等四大历史文化,结合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乡村旅游环线。借助“女娲文化旅游节”为乡村旅游赋予新动能,不断等叫响“娲皇故里”文化品牌,打造“人文陇城”新名片。

  陇城镇通过创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业”发展理念,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带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各村自身经济基础、地理条件、优势资源,突出特色,确定思路,走出了一条条适宜本村发展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试点、扩面、延链,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