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借水兴农”南美白对虾养殖“游”出致富路

漳县立足黄土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地带的优质水资源禀赋,精准锚定特色产业突破口,以“人工海水+循环水+物联网”创新模式破解高原养殖难题,成功实现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与市场化销售,让这一热带“舶来品”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虾”,走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
走进漳县大宗淡水鱼养殖场,四座标准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布。棚内,48个圆形养殖桶错落有致,水循环处理系统、物联网水质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清澈的“人工海水”中,成群南美白对虾灵动穿梭,打捞网一入水,肥硕鲜活的虾只便满载而归,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漳县纯净无污染的优质水资源是养殖核心优势。”养殖场技术总监王坤介绍,通过科学配比海盐与微量元素,团队精准调配出契合南美白对虾生长需求的“人工海水”,既从源头降低病害风险,更保障了虾品的原生态品质。目前,养殖场12个养殖桶专项培育南美白对虾,其余桶配套养殖鲈鱼形成立体养殖体系,后续还将拓展外塘养殖,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作为原产热带海域的经济品种,南美白对虾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漳县突破“海鲜只能海养”的传统认知,创新推行“海鲜陆养”模式:依托循环水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溶氧等关键指标,将养殖环境精准控制在水温26-28摄氏度、pH值7-9的适宜区间,完美复刻其原生生长条件。
科学养殖模式让产业效益持续释放。南美白对虾生长周期缩短至3-4个月,且形成壳薄体肥、肉质鲜甜、营养丰富的特质,产品一经上市便畅销周边市县,订单络绎不绝。从去年投放40万尾虾苗开展试点养殖,到今年两茬虾顺利出栏,短短一年多时间,漳县已成功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地区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耕特色养殖产业,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漳县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郭宏全表示,漳县计划新增四座养殖大棚,项目建成后,南美白对虾年出栏量预计可达10万斤,年产值将突破400万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链,让“借水兴农”的路子越走越宽。
通讯员 谢彤玲 刘爱民 朱增银
相关新闻
- 2025-11-24民乐:高原筑棚兴有机 产业聚能促振兴
- 2025-11-24玉门:大棚“红玛瑙”映红乡村致富路
- 2025-11-24庄浪:万亩玉米喜迎丰收
- 2025-11-24静宁:山毛桃“逆袭”记 小核果编织共富路






临泽:葡萄丰收采摘忙“甜蜜经济”助增收
灵台:大棚蔬菜采收忙 “蔬”写增收好“钱”景

玉门:绿色转型绘新景 生态惠民谱新篇
金塔:满城新景入画来
华亭:绘就“全省工业样板市”新图景
成县:一朵黑木耳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