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文县:生态养殖“蹦”出致富新路子

25-10-21 09:3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前几天,刚以9元一斤的价格,订单售出8000多只肉兔!”文县福源升农牧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志孝脸上难掩喜色。目前,这座坐落于堡子坝镇福场村的养殖场,占地3亩,现有技术人员2人、成员8户,带动养殖户65户,正以蓬勃之势,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加速。

自去年以来,堡子坝镇立足镇村实际,锚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大力培育肉兔养殖这一“短平快”特色项目,赋能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百姓富裕。

10月15日,文县“乡村行?看振兴”采访团走进养殖场,看到2000余平方米的场地内,一排排标准化兔笼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肉兔憨态可掬;通风、投食、控温、排污等半智能化设施有序运转,为肉兔生长筑牢“舒适防线”。

肉兔养殖的突出优势,成为产业崛起的关键支撑“母兔一年能繁殖7至8窝,每窝8到14只,平均65-70天就能长到6至10斤出栏。”张志孝介绍,肉兔繁殖力强、饲养周期短,且肉质鲜嫩、符合健康饮食潮流,市场需求很旺。

“每投放一吨兔饲料,会产生1.3立方左右的兔粪。”依托文县优良生态环境,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集种兔繁育与商品兔养殖于一体,兔粪制成有机肥出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经济效益。

精准的市场判断,是产业起步的重要前提。2022年起,张志孝多次赴甘肃武都、四川广元、重庆等地考察,发现仅四川年消费兔肉就达3亿多只,而本地产能缺口达两三千万只。2024年,他看中家乡福场村的生态优势,毅然投身肉兔养殖,从最初的800多只起步,如今存栏量已突破8000只,其中母兔800多只,形成了“每40天循环出栏”的稳定产能,月均出栏量保持在3000只以上。

“每只商品兔综合成本约30元,按9元一斤出售,净利润可达10元,年净产值能到20多万元。”张志孝算的这笔“致富账”,背后有着成熟的运营体系。

该养殖场由“政府补贴+村集体入股”建成,通过“合作社+村民”模式带动10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农场从运行开始就实行“合作社+成员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帮助肉兔养殖户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从兔舍设计、供料、养殖、防疫、技术服务、保护价回收等一条龙服务,定期专门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形成了“统一人工授精、统一出栏、统一销售” 的养殖模式。同时采用“外送+自销”模式,产品主打成都、重庆市场,收获广泛认可。

“文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养殖的兔子肉质好,到我这儿两天就售罄了!”成都龙泉驿区三联市场经销商罗中成的评价,印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养殖关键在防疫和选种。”谈及养殖心得,张志孝毫不保留的说,“我们会定期淘汰繁殖力差的种兔,每年引进优良品种,同时把防疫贯穿养殖全过程。”他更秉持“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积极主动向乡亲们无偿分享技术经验,带动更多人参与养殖,助力增收。

“肉兔养殖产业前景广阔,我们将全力支持其扩大规模。”堡子坝镇镇长赵辉表示,我们将持续助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推董生态致富路越走越宽,让更多老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全镇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扩产,让肉兔养殖产业更好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张志孝说。

通讯员 刘玉玺 图/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