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小辣椒“链”动大发展——探访徽县新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之路

25-05-13 08:3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王典

  一串红辣椒,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餐桌?在徽县,辣椒不仅是舌尖上的调味品,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红引擎”。近年来,徽县在以新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一批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通过“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将辣椒产业打造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植

  谷雨前后,正是辣椒苗移栽时间,走进徽县银杏树镇的新农种植农民合作社辣椒育苗基地,如绿毯般的田地里,工人正忙着移栽辣椒苗。合作社负责人张三军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种植了2000亩订单辣椒,从种子筛选到育苗环境调控,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执行。目前,椒苗移栽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育苗基地拥有6600平方米的半智能连栋温室,配套建设了微喷设施、补光灯等农业物联网自动化远程控制设备。

  “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通风和施肥,育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张三军介绍,“这个育苗基地是2016年,我们投资506万元建成的,年育苗能力可满足1万亩辣椒种植需求,彻底解决了传统育苗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难题。”

  科技的力量同样体现在田间管理上。2021年,合作社成立技术部,聘请山东技术专家组建服务团队,把农技课堂办到田间地头,推广辣椒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前亩产不到2000斤,现在平均亩产达到3500斤以上!”种植户李建国感叹。技术的突破让辣椒品质显著提升,合作社与湖南、四川等地企业签订的订单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15%,农户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

  链式发展

  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增值”

  合作社的产业链延伸之路清晰可见:2016年投资360万元建成初加工厂,开启“种植+加工”模式;2021年新增真空包装生产线,泡椒产品打入北上广市场; 2024年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推出火锅底料、辣椒酥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

  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年加工剁椒、泡椒、干椒等多种初加工产品近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国内重点城市的一级批发市场,并与5家一线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我们不仅卖鲜椒,更要卖深加工系列产品,让辣椒身价倍增。”张三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鲜椒市场价约2元/斤,加工成剁椒后售价可达8元/斤,而深加工的辣椒酱产品更是卖到20元/瓶。”面对电商风口机遇,新农种植合作社顺势而为,注册“关坡红”商标,开通“西部辣椒优选”账号,开启了直播带货之旅,让小辣椒从“云端”直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联农带农:从“脱贫利器”到“共富密码”

  在泥阳镇种植户王翠兰家的地里,刚移栽的辣椒苗长势正旺。“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还保底收购,我家种了5亩,预计年收入2万多元。”像王翠兰这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

  新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创新“四联”机制带动农户发展辣椒产业、提高收入。联产,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种植,促进了辣椒标准化种植在徽县推广;联股,2018年为庆寿村54户贫困户户均配股1万元,当年分红10%,有效助推贫困户脱贫;联业,常年吸纳45名农民务工,年均发放工资60余万元。加之,后期运营的辣椒加工基地,更是拉长了村民的全年务工时间,保障了务工农民有了稳定收入;联销:设立15个村级收购点,高于市场均价收购鲜椒,使辣椒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8000元。

  数据见证共富成效,新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省级示范社”“精准扶贫民心奖”等称号。

  产教融合:为产业振兴注入“活水”

  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1年,合作社与青岛市农科院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40余项;2022年联合陇南师专建立实训基地,拓宽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如今,经过合作社培养的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徽县各乡镇,从椒苗定植、移栽,到水肥管护等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因为他们,徽县辣椒产业无论从种植规模到产量都有了提升,标准化种植程度越来越高。

  从一串辣椒的“生长”中,徽县探索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特色路径。如今,“关坡红”品牌日益响亮,种养循环、电商营销等新业态持续涌现。正如张三军所言:“我们要让辣椒真正成为农民口袋里的‘红票子’。”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徽县的“火红事业”正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