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马建强和糖瓜拉拉扯扯有故事

24-12-23 15: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周亚芸 刘卓杰

  糖瓜,这一承载着漳县人甜蜜记忆的传统美食,不仅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祭品,更是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与传承。漳县新寺镇村民马建强是糖瓜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者,更是先进技术的“引进者”,他和糖瓜拉拉扯扯的甜蜜故事是“甜蜜产业”奏响乡村致富的缩影。

  冬日的清晨,温暖的阳光洒满龙川河,马建强的糖瓜制作厂房里,热气腾腾地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工人站在炉灶前翻煮着黄米和麦芽,另一边过滤出糖水,那琥珀色的糖水在火力的作用下,逐渐变得浓稠细腻。只见工人将黏稠的糖浆一头勾在锅台上固定的一根短木棍上,一头攥在手中,慢慢用力往后拉,拉到两米多长时,一扬手飞速地将糖条再次勾在小木棍上用力往后拉,如此重复拉扯四五十次。随着水蒸气不断熏蒸,糖条越拉越白,由最初的焦糖色变成乳白色,糖瓜的制作便进入了关键阶段。

  马建强告诉笔者,糖瓜冷却成型前还需要三人共同完成,两人一人抓住糖条一头用力往长扯,一人用手掌在中间托住,扯到宽约一尺的薄薄的糖带,放到长条桌子上,糖带遇冷迅速凝固变脆,糖瓜就算制成了。

  从选料到制作,马建强每一步都不敢马虎。糖瓜的原料主要是大黄米和麦芽,要经过多道工序精心熬制。而且大黄米要选颗粒饱满的,麦芽必须是新鲜发出来的,这样熬出来的糖才有那一种纯正的麦芽香味。

  好糖瓜离不开好手艺,好手艺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以前制作糖瓜全靠一双手,随着时代发展,马建强意识到仅靠手工难以扩大规模,去年他积极引入现代化设备,便有了半机械化生产车间。

  马建强还成立了糖瓜合作社,吸引周边农户加入,一年纯收入能有8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糖瓜原料采购、生产标准与销售渠道更加规范。如今,合作社的糖瓜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销售额节节攀升。

  “我做糖瓜已经14年了,去年投入75万元成立了新寺建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工作环境,调整制作配方,生产的糖瓜更加可口。我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马建强说。

  目前,新寺镇制作糖瓜的作坊约210户,每户依据自身的人力与设备情况,平均能产出150至200斤糖瓜。这些糖瓜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每斤能卖到50元,年产值约200万,成为了新寺镇不可小觑的特色产业。

  如今的新寺镇,糖瓜产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更是融合了现代技术与管理理念的新兴产业。从数百家传统手工作坊到像马建强这样的半机械化生产,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勤劳与智慧共融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画卷上,糖瓜产业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致富的“甜歌”也将越唱越响,萦绕新寺镇的每个角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