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蔬菜大棚铸就乡村“共富梦”

新寺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蔬菜
在漳县龙川河畔,连片的蔬菜大棚如绿色波浪在山间起伏,棚内豆角垂坠、娃娃菜鲜嫩,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这里是新寺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基地,也是34岁的王育芳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共富田”。自2019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以来,这位“90后”巾帼带头人以“一人富不算富,乡亲共富才是真”的信念,带领周边群众闯出了一条“小蔬菜”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归雁还巢:从“大学生”到“新农人”的初心
“漳县的土地不缺好山好水,缺的是让好产品变成好收益的技术和门路。”王育芳的返乡选择,源于对家乡的深情。2019年,她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新寺镇晋坪村,看到乡亲们守着零散土地“靠天吃饭”,蔬菜种植技术落后、销路闭塞,年收入不足万元,内心备受触动。“我学的是农业技术,就该用在田埂上。”她挨家挨户走访,却屡屡碰壁:“年轻人懂啥?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还能听你的?”“万一赔了,全家老小喝西北风?”
面对质疑,王育芳没有退缩。她拿出积蓄流转300余亩土地,搭建首个标准化蔬菜大棚,目前日光大棚25个,自费赴山东寿光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引进早熟豆角品种,首创“豆角+娃娃菜”轮作模式——夏季种豆角,秋季种娃娃菜,土地利用率和产值翻倍。当年,她的大棚亩产突破3万元,远超传统作物收益。村民们亲眼看到“科技种菜”的甜头,纷纷找上门:“育芳,带我们一起干!”
技术破题:从“不敢种”到“抢着种”的蜕变
“跟着我干,技术我教,销路我找!”这是王育芳对乡亲们的承诺。为破解“技术恐慌”,她在大棚旁办起“田间课堂”,手把手教村民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甚至自费聘请寿光专家驻村指导。60岁的王迟存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亩架豆,王育芳每天三次到地头指导,从搭架到采摘全程跟踪。“以前种土豆一亩收千把块,现在架豆卖了1.5万元!”王迟存笑得合不拢嘴,如今不仅自家种地,还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增收3000元。
针对“销路难”,王育芳跑遍兰州、西安等地批发市场,与20多家商超签订直供协议,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户只需专心种植,风险由合作社承担。“育芳帮我们联系货车,凌晨3点就把菜送到县城冷库,根本不愁卖!”村民晋锁映说,他家3亩地全部加入合作社,去年收入超5万元,“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家门口挣钱,老人孩子都能照顾。”
如今,在王育芳的耐心鼓励带动下,带领全村180多名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实现务工增收,年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带动多个乡镇农户种植架豆户均增收一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余人、培训600人次,形成“造血式”帮扶机制。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乡村振兴帮扶就业车间、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巾帼创业基地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共富底色:从“带头人”到“暖心人”的担当
“一个人富不算富,看着姐妹们的日子红火了,我才踏实。”王育芳始终将“共富”刻在心上。她优先吸纳留守妇女、脱贫户务工,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种苗和技术支持;设立“巾帼互助金”,帮助突发困难的社员渡过难关。近年来,她累计参加公益活动12次,捐赠物资和资金5万元,资助5名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
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新农人”返乡创业:90后姑娘焦艳艳从打工妹成长为“大棚管家”,带领10名妇女负责20亩娃娃菜种植;残疾人李建国加入合作社后,不仅学会了蔬菜分拣技术,还当上了仓库管理员,月收入2500元。“育芳不是老板,是我们的‘主心骨’。”村民张荣荣说。
从大学生到新农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王育芳用实干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内涵。在漳县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她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扎根大地,向阳生长,带动更多人收获希望与幸福。正如她常说的:“土地不会辜负用心的人,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一个都不能少!”
通讯员 李志斌
相关新闻
- 2025-10-11静宁:院地携手育良种 马铃薯丰收富农家
- 2025-10-11庄浪:漫山“金果”绘丰收
- 2025-10-11高台:辣椒红了 日子火了
- 2025-10-10临泽:辣椒喜丰收 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