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灵台:多点发力谋发展 红牛产业“后劲足”

25-09-23 08: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今年以来,灵台县紧扣国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采取招商引资与就地培育双向发力,大力实施龙头培育行动,加大对昊康牧业平凉红牛育肥基地、康庄牧业等链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红牛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康庄牧业的牛犊养殖区,记者刚走近,栅栏里的小家伙们就活跃起来。棕红色的红牛犊,小身板圆滚滚的,撒起欢来,短尾巴一甩一甩,满是蓬勃的劲儿。

王海生指着这群活泼的小家伙介绍道:“在种群繁育这块,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接产护理技术和新生犊牛保健方案,还应用了同期发情、精准人工授精等现代繁殖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科学手段让母牛集中发情、精准受孕,核心母牛群繁殖率由65%提升至80%,大幅提升了优质犊牛的生产效率和种群扩繁速度。”

在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强农报国·乡村振兴我助力”公益宣传活动“养牛达人”评选中,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王海生凭借在平凉红牛养殖领域二十余年的深耕与卓越贡献,荣获“泽牧远杯·养牛达人”称号,这份荣誉,正是对他二十余年扎根牛舍、以技兴牧的最好见证。

谈及将来,他信心满满地说道:“这次我能荣获达人称号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今后,我们要在平凉红牛繁育这一块,加强努力,提高繁育的质量,带动周边群众做好平凉红牛产业,做大做强。”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王海生说。

走进灵台县昊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饲养员驾驶着饲料投喂车忙碌的穿梭在各个标准化牛舍间,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红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建成投产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养殖技术、犊牛收购和育肥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养殖,农户通过繁育犊牛和饲草种植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互利共赢。

记者了解到,在牛产业发展中,灵台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深入推行“草—畜—肥”循环发展模式,持续优化饲草种植结构,不断提高秸秆转化利用。年推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等优质饲草8万多亩,建成饲草收贮加工点8处,配发饲草收贮加工设备380台套,年均收贮加工饲草60多万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科学规划配套设施,强化畜禽粪污治理,建成有机肥加工生产线3条,年生产加工有机肥9万多吨。同时积极指导养殖场户科学开展粪污高效还田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6%。逐步构建起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灵台县还紧盯今年牛价回暖,养殖场户出栏补栏频繁,这一现象,严抓防疫监管,细化服务保障,为广大养殖企业和群众肉牛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紧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统筹推进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借助“村村响”广播、微信群、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强制免疫政策和疫病防控知识,全面落实各项防控举措,全力推进平凉红牛“两病”检测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创建命名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3家,完成7个乡镇平凉红牛及同群牛“两病”检测净化1万多头。常态化开展消毒灭源、疫病监测排查、产地检疫、调运监管等工作,进一步织密织牢了畜牧养殖安全防护网。

另一方面,围绕龙头培育、扩繁增量、品种改良、联农带农、屠宰加工、科学饲养、品牌营销、示范创建等9个方面制定出台 “牛九条”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组织、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财政+”平台优势,全面落实“平凉红牛”贷款贴息,推行“红牛贷”、“小额担保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破解融资难题。使全县平凉红牛产业呈现规模扩张、链条延伸、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走进上良镇蒋家沟村的分户式肉牛养殖基地,这座占地7.35亩的现代化养殖小区,配有青贮池、堆粪场、水电、通风、消毒等配套设施。该小区的建成既能满足群众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需求,又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

“我原来养着四十几头牛,家里的地方太小,想扩大规模但受空间限制。上个月,我入驻了养殖小区,小区不仅宽敞,而且卫生防疫、销售、管理各方面也很方便,宽敞的空间和齐全的设施大大增加了我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我现在已经养了九十多头牛了。”灵台县上良镇蒋家沟村养殖大户曹亚玲笑着说。

曹亚玲的切身感受,正是灵台县养殖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心声。记者了解到,目前,灵台县牛饲养量为10.97万头、出栏量3.94万头,同比增长10.98%、16.45%,产业链总产值达12.88亿元。从养殖模式创新到全链条升级,灵台县正以多维发力之势,持续谱写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动能。

如今,灵台县的牛产业已从“小群体”的星星之火,成长为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燎原之势。从扩繁增量筑牢根基,到龙头引领凝聚合力,从科技赋能提升品质,再到要素保障夯实支撑,每一步坚实的步伐都让“牛经济”的底盘更稳、动能更足。

谈及将来,灵台县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陶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深耕牛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中不断释放潜力,让这头‘致富牛’跑得更稳、更远,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通讯员 朱强 熊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