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周东芳引领“指尖经济”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在成县小川镇小川村,西狭巧手坊内始终萦绕着毛线与铁丝缠绕的轻响。近日,负责人周东芳正麻利地清点着即将发往山东青岛的30件百合花盆栽和发往浙江义乌的500件向日葵花盆栽,同时不忘叮嘱姐妹们加紧赶制余下的千件订单。她们动作娴熟,分工协作,将五彩的毛线、坚韧的铁丝,化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美手工艺品。
这份指尖上的事业,深深植根于周东芳的童年。作为一名80后,她成长于一个裁缝家庭。母亲在布料间穿梭的灵巧双手,是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也悄然点燃了她对手工的热爱。当同龄人还沉浸在玩具的乐趣中时,小学时期的周东芳已能独立织出手套和帽子,灵活的针法在她手中如同灵动的音符。伴着这份热爱与天赋,周东芳的针织技艺日益精湛。农闲时节,村里的姐妹们常聚到她家中,向她学习织毛衣、做拖鞋,她总是毫无保留,手把手传授。在她的带动下,编织这门温暖的手艺在小川村悄然生根,成为许多家庭贴补家用、增添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年前,周东芳被推选为小川村妇联主席,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一次赴省城参加甘肃省妇女联合会组织的“巧手培训”,成为她事业的关键转折点。在兰州,她接触到了前沿的编织理念和技巧,开阔了眼界,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培训归来,她不仅带回了知识和经验,更带回了实实在在的订单——组织村里的妇女们编织拉菲草帽,赚取手工费。这次小小的成功,为姐妹们推开了一扇新的就业之窗。
然而,零散的加工订单终究难以支撑长远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周东芳作出了重要决定:创办属于自己的手工编织作坊——“西狭巧手坊”。这为村里的留守妇女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自此,巧手坊的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合作商家对她们的精湛技艺和精美产品赞不绝口,一次下单动辄数百上千件,常常供不应求,让周东芳有了“幸福的烦恼”。
巧手坊的成功,源于其独特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编织工作简单易学、上手快,不受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这一优势迅速吸引了周边村镇的留守妇女、需要兼顾家庭的陪读家长,甚至部分残疾人加入其中。
“手工编织我之前就会一些,东芳给我们培训一下,让我们把编织材料拿回家做,有时间也可以到手工作坊来,做完交货就行了,顾家看娃都不耽误,手快的话,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呢!”正在组装花枝的村民潘丽丽道出了许多姐妹的心声。
“巧手坊”稳步发展的同时,周东芳敏锐地抓住了电商机遇。她积极学习电商知识,带领西狭巧手坊的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小红书平台,她发布近千条编织视频教程,分享技艺与创意,吸引了大量关注,并借此发展了400多名线上供货人员。同时,巧手坊的产品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同步销售,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
如今,展示架上数千种琳琅满目的编织品——从大小花束、可爱玩偶到精致的毛线盆栽,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并与浙江义乌的外资企业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
周东芳的身份标签日渐增多——编织爱好者、村妇联主席、“陇原巧手”培训师、村委会副主任……担子虽重,她的初心却始终如一:“让留守妇女有事可做。”如今,她正步履匆匆地为扩建新厂房而奔走:“现在厂房主体已经完工了,接下来就是赶工期设计装修,争取在国庆节前后正式运营。今年的目标就是扩建平台,为更多妇女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带动更多有理想、有技艺的巧手实现在家就业,真正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一支钩针,一团毛线,周东芳以坚韧与智慧,不仅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更串联起众多乡村姐妹的希望。在陇南成县的青山绿水间,她正用最朴素的材料,勾勒着乡村振兴路上温暖而绚丽的图景。
相关新闻
- 2025-08-28灵台:朱继卯的创业路
- 2025-07-21李金洲:从山沟里闯出“羊”关大道
- 2025-07-21高台农民赵海的“甜蜜”事业
- 2025-07-07庄浪李国斌:从“技术能人”到“致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