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漳县:小药材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25-09-10 08: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漳县中药材种植基地

初秋时节,走进甘肃省漳县金钟镇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片的当归、黄芪郁郁葱葱,农户们正忙着田间管理。近年来,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政策扶持,让一株株道地药材成为农民致富的“绿金子”,推动县域经济走上“生态优先、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规模与品质双提升,道地药材成市场“香饽饽”

作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漳县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种植。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5万亩,总产量5.26万吨,实现产值29.69亿元;202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达92%,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我们种的当归有效成分含量比国家标准还高,收购价每公斤比普通品种高出2元多,根本不愁卖。”殪虎桥镇种植户王建国的话,道出了漳县中药材的品质优势。如今,当地中药材不仅在本地市场广受认可,部分深加工产品已进入陕西、四川等地的连锁药店,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产业链延伸促增收,农户日子“节节高”

在漳县中药材加工园区,新鲜当归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等工序后,摇身变为当归精油、中药饮片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我们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既保障了农户利益,也稳定了原料供应。”当地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漳县围绕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总经理马骥骋表示:“我们通过与农户和合作社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系列沙棘和中药材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目前,漳县已培育以艾康沙棘、佛慈制药等为引领的中药材龙头企业25家,带动49家合作社和3.19万户农户共同发展,人均增收6500元。

政策赋能强基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漳县从政策层面持续发力。省级层面推进道地中药材认定管理,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县级层面整合涉农资金,对种植、加工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并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在招商引资与本地培育双重推动下,全县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销售,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和成本。”金钟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有福说,“如今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品牌引领未来,乡村振兴“引擎”更强劲

展望未来,漳县正加快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拓展养生保健、中药提取等产业链延伸方向,并计划将“漳县当归”“漳县黄芪”打造为全国知名道地药材品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提升。”

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漳县的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正如当地农户所说:“中药材不仅是‘绿叶子’,更是我们的‘钱袋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这片曾经的山区县,正通过一株株中药材,铺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 李全 图/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