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崇信:念好“窑洞养牛经”奏响乡村振兴“富民曲”

25-09-02 10: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在崇信县黄寨镇甘庄窑洞养牛示范点,一排排古朴窑洞焕发新生,成为平凉红牛的“生态家园”。依托群众养牛传统、窑洞冬暖夏凉的天然条件、低成本改造优势及政策补贴支持,该示范点已饲养平凉红牛485头。这种“去残垣、留乡愁”的特色养殖模式,不仅减少牛群疾病、提高上膘率,更让闲置窑洞转化为产业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崇信县锚定“塬果川菜整县牛”产业蓝图,将牛产业列为助农增收“头雁工程”。针对黄土高原窑洞闲置问题,该县巧挖土窑洞自然潜力,打造7条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改造窑洞1700孔,存栏平凉红牛超5500头,让承载乡愁的老窑洞成为富民强村的“金窝窝”。

“昔日养牛为耕地,今朝养牛奔小康!”甘庄村养殖户侯卓谈起变化难掩喜悦。他家40多头红牛在窑洞“新居”成长,改造成本低且形成生态闭环:牛粪滋养玉米田,玉米及秸秆又成牛饲料。“窑洞养牛成本低、效益好,政府补贴力度大,养一头基础母牛补1000元,窑洞养殖额外补500元,见犊补母再补1500元,饲草还补250元。”侯卓算起增收账,自2022年养殖以来,年纯利润已超15万元。

从传统窑洞到现代养殖场,崇信牛产业多点开花。在锦屏镇马沟村陇通源5000头规模红牛养殖场,现代化牛棚整齐排列,科学配比的饲草让红牛膘肥体壮。这里实施的肉牛育种创新项目,正成为平凉红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平凉红牛养殖代表全市最高水平”目标,崇信县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构建“种-育-养-加”生态循环体系,推动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链式集群发展转型。如今,从良种培育、规模养殖到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完整产业链条活力迸发。崇信县以创新为笔,让红牛产业名片愈发闪亮,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硕果。

通讯员 关改琴 图/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