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薯业腾飞正当时——定西市打造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纪实

25-07-30 15:2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盛夏七月,陇中大地薯花飘香。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召开,让这座被誉为“中国薯都”的城市再次成为全国薯业关注的焦点。从“救命薯”到“振兴薯”,定西马铃薯产业走过了怎样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走进定西,探寻这颗“金蛋蛋”的产业升级之路。

  天时地利 马铃薯的“黄金生长带”

  “定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干物质含量高,是加工淀粉的绝佳原料。”在大会现场,中国农科院专家指着展台上的马铃薯样品赞叹道。这份赞誉背后,是定西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

  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的定西,海拔在1420~3941米之间,年均降水350~60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完美契合。检测数据显示,当地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达24.1%~30.7%,淀粉含量18.97%~24.2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气候土壤条件,全国少有。”定西市农技中心负责人说。

  走进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植基地,连片的黑膜马铃薯长势喜人。“我们这里土层深厚,钾元素丰富。”种植大户马建军算了一笔账:采用“黑膜覆土+节水灌溉”技术后,亩产提高30%,商品率超过90%。

  产业蝶变 从“洋芋工程”到全产业链

  相关资料显示:1995年之前,定西市马铃薯种植100万亩,加工率不足1%,且以小作坊为主;1996年~2002年,定西市确定马铃薯为支柱产业;2003年~2007年,定西市马铃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定西市针对性制定马铃薯产业链发展规划;转折发生在2008年,随着“中国薯都”的品牌构建思路成熟,定西马铃薯产业进入快车道,到2013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19.84万亩,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如今,定西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良种繁育方面,38家种薯企业年产原原种18亿粒,占全国半壁江山。

  ——精深加工领域,28家加工企业开发出淀粉、全粉、宽粉等六大类产品。爱兰马铃薯公司车间里,新鲜马铃薯经过18道工序变成雪白的淀粉,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

  ——“定西宽粉”成为新增长极。2024年产量19万吨,销售额39亿元。宽粉加工企业负责人李晓燕介绍:“我们开发的鲜粉、酸辣粉等新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

  品牌崛起 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

  “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96亿元!”这组数据引发参会嘉宾热议。品牌建设背后,是一系列扎实举措:

  连续举办16届马铃薯大会,让“薯都”声名远播。“甘味”品牌矩阵日益壮大。除“定西马铃薯”外,定西市还培育出通渭飞天等18个企业商标品牌。在福州推介会上,麻辣宽粉半小时售罄2000箱。

  2200家网店、75家“甘味”展销中心构成的立体销售网,让以“定西宽粉”为主打的定西地产马铃薯系列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市场格局。

  展望未来 打造500亿元级产业集群

  “到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在大会致辞中描绘的蓝图,让与会者振奋。实现这一目标,定西已明确路径:

  ——种业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全国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一体化核心基地,持续完善脱毒种薯梯级繁育体系,引进筛选和自主培育多抗广适、优质高产的专用型新品种,大力推广原原种离地栽培等种薯繁育新技术,力争到2030年,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25亿粒、年产脱毒种薯300万吨。

  ——产能倍增计划。全力打造全国马铃薯加工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定西宽粉”产业园,支持企业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力争到2030年,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定西宽粉”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

  ——国际化布局。加强合作交流,谋划布局建设产品展销中心,推动马铃薯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到2030年“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30个以上,马铃薯及其制品销售额突破150亿元。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从脱贫支柱到振兴引擎,定西马铃薯产业的故事,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站在新起点,这颗扎根黄土高原的“金蛋蛋”,正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