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温室大棚结出“致富果”

七月,崇信县锦屏镇的蔬菜基地迎来丰收季,各类蔬菜陆续成熟,工人们忙着采摘、装箱,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崇信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合作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锦屏镇平头沟村设施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内绿意盎然,豆角架上挂满嫩绿的豆角,工人们正麻利地采摘、装袋。隔壁温室里的西葫芦长势喜人,圆润饱满的果实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基地总投资80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69座,引进外地客商种植崇信甜瓜、豆角、西葫芦等优质果蔬,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带动了村民就业。”平头沟村党支部书记梁永锋介绍。该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温室折资量化入股,村集体每年可分红3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村民李巧玲就是受益者之一。过去,她靠种地维持生计,收入单一。如今,她在蔬菜基地务工,每月能挣2000至3000元。“既能在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家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巧玲笑着说。
在锦屏镇枣林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菌菇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大棚内,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猴头菇、花菇、平菇等食用菌圆润饱满,长势良好。
基地负责人杨虎生已有17年菌菇种植经验。从菌棒生产到菌菇深加工,他的基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有86座大棚,主要种植香菇,年销售额稳定在500万元左右。”杨虎生介绍,基地每年雇佣工人40余人,零散用工超5000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
崇信县以汭河、黑河川区为重点,按照“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升级。通过项目建设、精品培育、多元投资等措施,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园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崇信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随着一批批高原夏菜销往外地,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通讯员 张文霞
相关新闻
- 2025-07-08泾川:黄花菜开出“致富花”
- 2025-07-08庄浪:红牛产业链的黄金蜕变
- 2025-07-08临泽:蜜瓜迎来丰收季
- 2025-07-07金塔:安居筑梦进行时 生态避险搬迁建设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