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玉门: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25-06-23 08:4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王如

民生,连着民心,系着幸福。一座城市的温度与魅力,在于其能否持续改善民生,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玉门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民声、聚焦民忧、纾解民困、夯实民基,推动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清晰可见。

便民“幸福圈” 圈出美好生活

清晨的餐桌上,一家人共享健康早餐;热闹的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购物便捷高效;步行街上,人流如织,活力四射……在玉门,这样的幸福场景正成为日常。

“出门步行十分钟,购物、吃饭、理发全搞定,太方便了!”市民李艳的体验,正是玉门市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注脚。玉门市将现代科技融入便民服务圈建设,因地制宜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服务供给,让市民步行一刻钟内即可享受医保、就业援助、矛盾调解、日间照料等多项服务。

市商务局副局长孙晓霞介绍:“我们以迎宾路社区和玉关路社区为重点,依托现有商圈资源,着力构建两大核心便民生活圈。”玉关路生活圈以夜市、商业步行街为核,串联商汇市场、新世纪购物中心等,形成餐饮娱乐、商超购物一体化网络。圈内253个服务网点布局合理,基础保障与品质提升业态兼备,品牌连锁、移动设施及便民服务点,让便捷安心近在咫尺。迎宾路生活圈则围绕时代购物广场,依托如意湖、玉泉湖水系景观,汇聚教育托幼、商超餐饮等217个网点,全方位满足新市区1.3万居民的多元需求。

社区食堂开到家门口、公益电影放映、“网格+代办”实现群众零跑腿……玉门市从细微处着手,聚焦需求,回应期盼,持续打造民生“升级版”。

绿意“小确幸” 提升城市品质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玉门,“幸福来敲门”已是寻常风景。

走进玉泽湖公园,婉转戏腔引人驻足。家住天昊小区的郭苏楠先生正与老友在亭廊间吹拉弹唱。“公园建好后,几分钟就到,环境好心情更好!下棋、打牌、唱戏,老有所乐。”郭大爷高兴地说。随着玉泽湖公园二期完工,火烧沟部落、陶里陶器、冒险波浪谷滑板公园等十大项目,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开窗见景,出门进园,见缝插绿,处处成景。玉门市精心将城市“边角料”地块,打造成一个个风格各异、清幽秀美的街旁游园和口袋公园,成为点缀城区的亮丽风景线。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增绿、补绿提质”,深挖文化内涵,全面开放公园广场绿地,努力打造有记忆、有温度、有品位的绿色开放空间,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稳步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2.79平方米,让市民畅享丰厚的“生态福利”。

安居“组合拳”守护烟火温情

改善的是居住品质,提升的是生活温度。玉门市打出精细治理“组合拳”,让治理精度与民生温情深度融合。

走进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平整的路面取代了坑洼,新铺的步道旁绿意盎然。2019年以来,玉门市投入实施的33项重点工程,已让11个老旧小区焕发新颜,8471户居民的家门口换了模样。25条主街道路面一新,连同修复的4.7万平方米小区路面,共同织就了更畅通舒适的“回家路”。  

城市的温度,更体现在管理的细节里。瓜果飘香的季节,55处规范设置的售瓜点,让瓜农安心、市民便利;4个便民市场和351个精心挖掘的流动摊点,既守护着整洁的市容,更留住了熟悉的市井“烟火味”。新增的2505个机动车位、116处非机动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抬头望去,曾经如“蜘蛛网”般杂乱的198处空中缆线已被规整一新,安全隐患消除了,天空也清爽了。

如今,漫步在玉门的街道,常见拎着菜篮的老人缓缓走过,居民悠然散步,三五好友倚椅闲谈,鸟鸣清脆悦耳……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安逸休闲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民生“保障网” 温情呵护所愿

在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信息一目了然,候诊设施便捷舒适,专职人员全程引导,尤其对老年、残障群体关怀备至。“不用再排队挂号,省了好多时间!”患者家属闫慧蓉的由衷赞叹,道出了市民的心声。原来,针对检查结果等待时间长、患者复诊需重复挂号的痛点,玉门市创新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举措,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让预约挂号、结果查询等“指尖”可办,“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玉门市总医院整合资源,建成300平方米“一站式”患者服务中心,高效办理挂号、缴费、病历复印、导诊咨询、检查预约、住院手续等业务。依托医共体优势,对接上级专家实施高难度手术27台,开展远程会诊8例,组织多学科诊疗(MDT)5例,为310名患者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建立“市—乡—村”三级人才下沉机制,上半年选派专家263人次巡诊基层,覆盖14家机构,服务群众1.2万人次;14名主治医师驻点帮扶,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医疗服务充满温情。

温暖的关怀,同样洒向校园。玉门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用心织密教育保障网。2021年以来,累计落实“两免一补”资金7327.4万元,惠及学子22.6万人次;投入营养改善资金2097.1万元,滋养2.3万学生成长;减免作业本费和校车费1051万元,切实为家庭减负。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关爱体系,建成18个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坚持送教上门,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00%接受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安心就读于公办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阳光下。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玉门市始终把百姓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幸福感”扛在肩上,用一件件落地见效的民生实事、一个个变成现实的民生期盼,持续为“民生画卷”增添亮丽色彩。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座城市不断升腾,一幅温暖幸福的动人画卷正在玉门大地上徐徐铺展。

通讯员 靳娜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