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景泰:荒置盐碱地变身“聚宝池”

25-01-02 08:5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立博 卢昌来

  景泰县有近26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万亩,大片良田因盐碱化弃耕撂荒。近年来,景泰县积极推进“以渔治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让撂荒的盐碱地得到治理,废弃的盐碱水得到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走进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不长一寸庄稼”的盐碱地已变成波光粼粼的鱼塘,一条条鱼儿悠然地在池中游弋,养殖户祁林正在给鱼喂食。

  “我们目前主打这两个品种,一个是虹鳟鱼,一个是鲟鱼,这两个鱼种属于冷水鱼,而且是一年四季养殖。这两种鱼一年能出个六七万斤,利润在二三十万元。”景泰县东源渔业有限公司经理祁林告诉笔者。

  盐碱地里实现四季增收,这在以前对于祁林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从2016年起,为治理盐碱地,景泰县提出“以渔治碱”的新型治理思路,按照“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方针,在五佛乡、芦阳镇和草窝滩镇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渔业,此举让祁林从中嗅到了商机。

  “当时这一片全部是盐碱地,直接不能种庄稼。为改造盐碱地,景泰县委、县政府当时提出了‘以渔治碱’的思路。2018年,我就建了这个鱼池,第一年成活率为60%,让人心里犯迷糊,这个地方、这个水到底能不能养鱼?后来,县渔业部门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考察。回来之后,自己慢慢摸索,结果一年比一年好了,成活率一年比一年更高了。到现在为止,成活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了。”祁林回忆着当时开挖鱼塘的场景。

  如今,祁林的养殖经验也越来越成熟,同时,通过高密度流水养殖,不仅提高了养殖的方便性,也让废弃盐碱水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目的。

  祁林发展盐碱渔业养殖只是景泰县“以渔治碱”实践的一个缩影。自景泰县提出“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治理盐碱”的思路后,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到盐碱地水产养殖业中。目前,景泰县已发展水产养殖户27家,水产品主要有虹鳟、金鳟、鲟鱼、鲈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23万斤,实现产值546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

  水产养殖在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过去荒芜的盐碱地又开始重现生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