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陇原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甘肃实施农业“强科技”行动见闻
原标题:科技护航陇原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甘肃实施农业“强科技”行动见闻
中国甘肃网11月21日讯 据农名日报报道(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着力加强现代寒旱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种业攻关、农机装备研发、盐碱地治理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全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创新促种业振兴
去年,甘肃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在这场历时3年的种质资源普查中,甘肃农业科技人员在全省范围内新收集种质资源135种、5960份,提交国家4581份。“收集、鉴定、创制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夯实种源根基,促进种业振兴,对推动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夯实种源,甘肃专门布局建设了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和11个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圃,不断加大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工作力度,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资源保障。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将努力筛选出一批抗旱节水、抗病优质育种材料,创制一批抗旱抗锈优质小麦、强抗旱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淀粉马铃薯种质资源。与此同时,甘肃集聚省内优势力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持续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持续放大种业基地优势。2023年,甘肃玉米制种面积165.5万亩,产种量6.8亿公斤;马铃薯种薯面积46.7万亩,生产种薯87.5万吨,生产原原种15.5亿粒以上。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农业农村厅协同省科技厅,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校、企业共同组建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及种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2021年以来,甘肃共安排4000万元支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先后选育登记马铃薯新品种9个,审定玉米新品种21个,建立甘南牦牛选育核心群和舍饲肉羊育种核心群。
攻坚短板提升装备水平
甘肃,丘陵山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总耕地的76%,60%以上的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集中在丘陵山区。研制熟化适用于丘陵山区的高效农机装备,是近年来甘肃持续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此,他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目录》《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需求目录》,涉及全省急需的农机装备12大类、60小类,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了问题短板,以产业急需、农民急用为导向,瞄准主攻方向,协同“一中心六基地”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和相关企业开展短板和薄弱环节机具研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提升全省农机装备水平,甘肃将农机装备研发工作纳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立省级研发创新工作专班,分产业组建研发团队和咨询团队,定期会商,合力攻关。甘肃搭建了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中心,以三牛、铸陇、奥凯等企业为骨干的省级农机装备研发“一中心六基地”平台,设立农机装备研发创新专项,4年累计投入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2.5亿元,建立了“企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应用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机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一体化推进机制,锚定“中端熟化定型”核心,上联“前端研发制造”,下联“末端推广应用”,全链条全环节融合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
2023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甘肃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今年4月,甘肃首批丘陵山地专用轮式拖拉机顺利交付使用。“丘陵山地专用轮式拖拉机的熟化和投放,对推动全省新阶段农机化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常宏说,甘肃组织省内外优势农机研发制造力量,重点围绕制种玉米去雄、低损收获,马铃薯种薯切块、膜上播种、履带式联合收获,中药材露头移栽、轻简型收获以及丘陵山地拖拉机、小型电动农机等机具短板,支持省内外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校协同发力,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成功研制包括全国首台制种玉米去雄机、种薯切块机、当归移栽机在内的各类农机装备100多种;除了丘陵山地拖拉机首次实现批量应用,甘肃还推动小型电动农机牵引平台及配套机具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聚焦瓶颈抓技术攻关
在甘肃,农膜覆盖技术是推动粮食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废旧农膜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是甘肃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记者在张掖市山丹县东乐镇的马铃薯田采访时看到,昔日丰收季田间地头废旧农膜胡乱堆积、散落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处于收获季的马铃薯田非常干净。“今年,我家地里用的是全生物降解地膜,这个地膜直接‘化’在了地里,没有残留,非常环保,而且非常省人工,犁地的时候不用雇人捡。”种植户陈文玉说。
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主任李建华介绍,近年来,山丹县采取“科研院校+地方”的合作模式,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示范,布置曝晒、填埋、马铃薯覆膜栽培等试验,对20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展评价试验研究,筛选出了3种适合山丹农业环境、保温保墒及降解性能好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上进行示范推广,既增加了产量,又助力了全县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技术瓶颈,突出创新的支撑作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甘肃统筹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单体”单产提升技术研究、适宜甘肃设施农业的特色瓜菜专有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连作障碍克服与设施土壤质量提升技术研究、重点动植物疫病流行病学监测净化技术、废膜尾菜处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助推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助力耕地质量提升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涉及河西走廊黑河灌区、石羊河灌区、疏勒河灌区和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在旱作区提灌及河谷川地边缘也有零星分布。”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郭世乾介绍,甘肃始终高度重视盐碱耕地治理工作,突出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力度,探索形成了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的四大技术模式,实现了“有盐无害”的目标,还同步发展了盐碱地特色优势产业。
记者在酒泉市采访时看到,当地采取“农家肥快速堆沤腐熟+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腐植酸水溶肥”为主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在每亩盐碱地中施用腐熟农家肥1~3立方米、土壤调理剂1公斤以上、生物有机肥80公斤以上,同步开展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地、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技术改良盐碱耕地、瓜类豆科作物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绿肥翻压改良盐碱耕地等试验,积极探索最佳技术模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和作物增产机理,筛选适宜的盐碱耕地改良技术和土壤改良剂,努力为盐碱耕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农业农村部退化耕地治理行动,甘肃分级采取四大创新技术,原地改良轻度、中度盐碱耕地10万亩。2020年以来,甘肃实现了盐碱耕地治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0.32等,亩均增产7%左右的良好效果。今年,甘肃被列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省份,景泰县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共开展2万亩盐碱耕地综合整治示范。同时,甘肃共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在金塔、高台、古浪、景泰、兰州新区中川园区等5个县(园区)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5万亩。截至目前,5个县(园区)已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2万亩,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竣工验收。
为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甘肃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强化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在武都区、夏河县等11个县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构建了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还田、规模养殖场快速腐熟还田等五大粪肥还田机制,探索出了“种-养-加”“粮-草-畜”等五大种养循环模式,带动全省每年推广有机肥施用面积3200万亩以上。
相关新闻
- 2024-11-21临泽:握紧特色水产“金钥匙”解锁乡村振兴“致富门”
- 2024-11-21西和:食用菌产业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 2024-11-20庆城:中药材产业成致富“千金方”
- 2024-11-20肃州 村美民富产业旺 和美乡村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