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黄河首曲漾清波

24-09-13 08:2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黄河首曲第一桥”,见证着草原的生态巨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壮美的阿万仓湿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编者按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近千公里。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5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写了美丽的甘肃乐章。行走于黄河两岸,一座又一座桥梁,无声地讲述着甘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也见证了陇原儿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铿锵足迹。

  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甘肃考察,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日特别推出“大河安澜 ‘桥’见甘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齐兴福 蔡文正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登科 李静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黄河,从青海流入甘肃后,在甘南划出了壮美的曲线。

  跨越九曲黄河上那一座座桥梁,会看到怎样的甘南?

  初秋时节,走进甘南,长风激荡。大河奔腾;河道两岸,风吹草低,牛羊悠然,目光所及,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高清大片”,令人沉醉与欣喜。

  九曲安澜看首曲。甘南,有“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树牢上游意识,倾力保护生态、涵养生态、改善生态,全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绘就了一幅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大桥为证 黄河在甘南欢腾向前

  长187米、宽8米——这样一座普通的桥,放在河流的任意地段,似乎都不太起眼。

  但记者脚下的沙木多黄河大桥却不同凡响:这里距离黄河入陇口只有数十公里,桥东是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桥西是青海省久治县智青松多镇。

  “这座桥不仅连接甘青两省,也见证着黄河的‘成长’。”站在沙木多黄河大桥上,阿万仓镇党委副书记金道才让介绍道。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经青海省久治县进入甘南州玛曲县,穿过沙木多黄河大桥,继续前行,在玛曲草原完美勾勒出“九曲黄河第一弯”。

  一弯碧水润草原。九月的阿万仓,雄浑辽阔。极目远眺,广袤的草原,像一块巨型的绿色地毯铺展开来。湿地平缓,黄河在此迂回,形成溪流、汇为湖泊,星罗棋布,美轮美奂。

  “玛曲,藏语中就是‘黄河’的意思,黄河从这里积蓄了前行的能量。”金道才让指着眼前的阿万仓湿地说,草皮下丰富的植物根系和土壤就像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为黄河提供水源补给。

  阿万仓仅是黄河在玛曲补给能量的“加油站”之一。在玛曲,有38条黄河一级支流,300多条二、三级支流,域内的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流量的58.7%。因此,黄河有“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之说。

  黄河宁,天下平。九曲安澜,却看首曲。

  近年来,甘南州坚决扛牢上游责任,坚持保护优先,狠抓修复治理,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催发了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

  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精准到户,先后核减超载牲畜200.78万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群众收入不减;

  全面完成黄河流域甘南段61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全州各类水体水质优良比率达100%;

  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州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7.81%和97.14%。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到157.4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加27.4%。

  黄河,在甘南欢腾向前。

  大桥见证 高原“蓝宝石”熠熠生辉

  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

  在碌曲,它穿城而过,像一条哈达,将县城紧紧拥在怀中。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代尔宗大桥、玛艾大桥、华格大桥依次横跨两岸,气势恢宏。逆流而上,草原深处,一座碧波荡漾的湖泊,如同一颗镶嵌于高原之上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就是“高原明珠”尕海——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之一。

  如果桥梁有记忆,它们一定能想起——曾经有那么几年,洮河水量小了。

  1995年、1997年,还有2000年,尕海,这片美丽的湖泊,由于生态恶化,曾经三次干涸,水域面积一度降至不足500公顷。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支持下,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先后实施了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项目,通过筑坝引水、围栏育草、生态搬迁、公路改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高原明珠重新焕发奕奕神采。如今,尕海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这些天,尕海保护站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只幼年马麝。小家伙看样子是和妈妈走失了,听说刚被人送来的那天,还不会吃奶。

  记者采访时,恰逢小马麝“开饭”时间。当班的尕海保护站护林队队长才让道吉拿着奶瓶试着靠近,它却躲躲闪闪,不愿近前。正当马麝犹豫之时,它的嘴巴碰到了奶瓶,小家伙仰起头,叼住奶瓶,大口吮吸起来。“等它长大能够独立生活了,我们就把它放归大自然。”尕海保护站负责人洪强强说。

  这几年,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加大对保护区动植物的观测保护,保护站5年来累计救助、放归梅花鹿、大鵟等各类动物20余只。

  如今,尕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是黑颈鹤、黑鹳、大天鹅等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借助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尕海湖的北岸,一群群水鸟时而盘桓空中,扇动翅膀尽情翱翔;时而掠过水面,嬉戏于水草之间。

  “那两只身长羽白、颈黑顶红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周边的鸟儿,是斑头雁和赤麻鸭,总共有三四百只。”尕海保护站技术员孟繁森告诉记者,湿地内水鸟总量每年保持在3万只左右。

  随着生态的逐步修复,现在尕海水域面积达到2800多公顷。“长大”了的尕海,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不断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保护区的湿地植物增至380多种,观测到的各类动物109种。2018年至今,已连续7年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

  大桥作证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太壮观了,随手一拍都是风光大片!”日落时分,站在“黄河首曲第一桥”——玛曲黄河大桥上,来自河南的游客霍伟一边操控着无人机,一边赞叹。

  玛曲黄河大桥建于1979年,一桥飞跨,连接南北;大河滔滔,两岸青青。随着生态的修复,“黄河首曲第一桥”愈发壮观,清晨的“拱桥托日”、傍晚的“长河落日”等壮丽景象,让游客流连忘返。

  玛曲黄河大桥,如今成为“网红桥”。45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雪域高原的生态巨变。

  甘南通过全力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全州4.5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实现“全域无垃圾”,广袤草原焕然一新。

  有生态,也要有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甘南州进一步做好生态“大文章”。

  碌曲县尕秀村曾是个典型的牧业村。近年来,依靠党的好政策,尕秀村实施整村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开办的牧家乐、民宿就有66家。63岁的拉毛加曾担任过11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感慨地说:“现在牛羊数量少了,草原的生态好了,但我们的收入没有减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甘南州优先发展文旅产业,已建成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3000余家,扎尕那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夏秋时节,甘南各景区迎来旅游高峰。今年前7个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1472.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8%,文旅产业已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入秋以来,夏河县达尔哇村德勒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牧民们没有闲过一天,他们忙着制作一种叫作“拉拉”的特色乳制品。

  “我们制作的‘拉拉’品质很好,在西藏拉萨、那曲等地很受欢迎,销路不用愁。”合作社负责人贡曲乎金巴说,几年前,为了缓解草原载畜压力,他联合周边24户牧民成立了合作社,着力在乳制品加工销售上下功夫,户均年分红3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牛羊减少、群众增收”的目标。

  在博拉镇,这样的“拉拉”产业作坊有20多家,年经营收入达8000余万元。

  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甘南州因地制宜发展培育农牧特色产业,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49个,38个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生态之变,带来产业之变,也深层次影响着草原人民的生态观。

  “保护黄河、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采访中,玛曲县阿万仓镇贡赛村村干部索南说。他用当地的一句谚语道出了质朴的环保理念,“黑头发的牧民离不开黑色的牦牛,黑色的牦牛离不开青青的草原,青青的草原离不开清清的黄河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