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华亭:牛产业“牛”劲十足

24-06-12 09: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走进华亭市东华镇现代化红牛养殖基地,一个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尽收眼底。一座座标准化牛棚一字排开,一头头健壮的牛儿有的悠闲吃着饲草,有的在水槽边喝水,有的惬意地晒太阳,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

  因牛脱贫、因牛致富。近年来,华亭市市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扣“优质牛、高端肉”定位,以红牛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着力夯基础、育良种、延链条、强龙头、创品牌、聚集群,华亭市红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2.12万头、出栏5.6万头。

  为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剧形成产业集群,华亭市从根本入手,抓实项目支撑。实施扩繁增量、饲草保障、规模养殖等产业链项目16个,累计完成投资3.29亿元。同时对中央、省市产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出台了“六补两投两奖”扶持政策,累计落实各类奖补资金7026万元。与农业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广“小额担保贷”“红牛活体抵押贷”等融资模式,累计发放红牛贷款3336万元。推行技术人员包场(户)、包项目的双轨责任制,指导养殖(场)户精饲养、抓防疫、治疾病、搞冻配,做到了场户全覆盖、服务常态化。进一步明晰了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龙头企业、种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个个政策文件,厘清了发展思路,破除了瓶颈障碍,打通了难点堵点,也坚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信心,为华亭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能。

  张永乾是华亭市东华镇裕光村的“牛状元”,从最初的6头牛到现在发展到60头牛,从最初单打独斗,到现在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发“牛财”,这背后离不开自身的辛勤努力,也反映出了我市红牛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2015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我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买了6头牛,开始发展起了牛产业。随后政府又帮修牛棚、这两年又推出了‘红牛贷’,在政策支持下,我一步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过上了好日子,党的政策真是好得没法说。”说起这些年我市在红牛产业发展领域倾注的心血,张永乾赞不绝口。

  张永乾不是个例。为解决企业和群众产业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我市积极探索金融扶持政策,推出“小额担保贷”“特色产业工程贷”“红牛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推行“免担保、低利率”红牛活体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有力破除了产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让钱不再成为群众、企业产业发展上的“拦路虎”。

  小群体、大规模。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扎实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培育了一批存栏万头以上的产业强镇、存栏千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村、存栏百头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存栏十头以上的养牛大户。

  夕阳西下,走进上关镇王家沟村,一座座现代化标准肉牛养殖棚格外醒目。近两年,由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收紧,群众想扩大养殖规模,无奈于没有土地修建牛棚。为此,镇村两级采取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养殖的模式,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又整合资源修建了王家沟村人畜分离养殖小区,为群众更好发展红牛产业添了一把“牛”劲。

  “我们一共修了10栋暖棚,配套了饲草棚、青贮池、看管房、防疫室和视频监控,设计存栏500头。在项目设计时,结合不同农户的需要,分别建设了大、中、小3种规格暖棚供养殖户选择,目前有13户群众在小区养殖。”王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告诉我们,牛棚建成后,村上坚持“场区既要建得好,牛也要养得好”的原则,建立了党建引领、农社联建、资产共享、集中管理、分户经营、联农带农、托底分红、集体收益“八位一体”运营模式,确保形成的扶贫固定资产权属清晰、养殖户能够赚钱、村集体能够收益。同时,村集体合作社在购买、喂养、防疫、销售各环节,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帮助提高养殖收益,做到合作社带着农户干、帮着群众赚,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双赢”。

  聚沙成塔、串珠成链、集群建设。当前,华亭红牛产业发展迈上了“提质扩容”的快车道,正以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奋力擘画华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杨爱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