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肃乡村振兴网

打造宜居乡村 建设幸福家园

23-06-28 17:1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打造宜居乡村 建设幸福家园

  嘉峪关市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殊镇黄绿相间的新城镇标准化农田。 李巍

文殊镇塔湾村党员在集体学习。

  新城镇新城村种植户胡新海剪下自家大棚已成熟的吊蔓西瓜。李巍

  新城镇嘉峪关百亩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亩子弹头辣椒喜获丰收。 李巍

美化村庄。 徐俊勇

文殊镇石桥村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建设现场。 李巍

新城镇梨花园。

河口村乡村旅游一条街生态园一角。 徐俊勇

  徐俊勇 赵明霞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样板经验,聚焦“服务城市、保障城市、富裕农民”,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建立全覆盖规划体系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展望雄关,嘉峪关市乡村规划建设“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突出特色、尊重差异,分类逐村编制乡村规划,“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的发展轮廓愈发清晰。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步伐,嘉峪关市严格按照明确区域管控边界,合理掌握管控强度,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要求,结合镇村特点与空间发展策略形成协调一致的全盘规划。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做到建设有依据、发展有遵循,确保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村庄规划中,嘉峪关市根据镇、村产业特点等,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按照相关要求,嘉峪关市已完成了村庄分类工作,将17个行政村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进行划分归类,为合理优化生态、产业、文化、住房布局等提供依据,不断引领乡村发展。

  在编制村庄规划中,嘉峪关市加强宣传引导,畅通村民多形式表达诉求渠道,把村庄规划的过程变成组织村民、引导村民的过程,变成培育村民、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的过程,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由“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

  “城市大、农村小”是嘉峪关市的市情特点。在推动统筹城乡融合宜居宜业发展进程中,嘉峪关市城镇化率一直处在90%以上,城镇化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近年来,嘉峪关市持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依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和城市在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入学教育等方面实现了同步对接。

  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宜居宜业工作中,嘉峪关市结合全省开展的“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在持续推进乡村发展、公共服务均等、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生态文明等方面同步推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在嘉峪关新城镇野麻湾村大田里,一个个滚圆的西瓜在蔓叶之间若隐若现。“野麻湾西瓜的品牌已经打响。我们的西瓜将在7月份成熟上市,每亩西瓜能挣八九千元。”野麻湾村村民贾明丰说。

  让“野麻湾西瓜”成为村民的增收支柱产业,新城镇搭建起“以瓜为媒、以节兴旅、以节载文、以节富民”的节会平台,努力培育壮大西瓜产业,不但帮助瓜农销售西瓜,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抓住产业兴农这个“牛鼻子”,努力扩大对农村和农业的生产性投资,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使全市农业的特色化、规模化水平有了新提高。野麻湾西瓜、长城村制种辣椒、泥沟村胡萝卜、石桥村鲜食玉米……一大批叫得响、品质优、卖得好的农产品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紧扣《嘉峪关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种业、蔬菜、奶业、生猪”四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聚焦全市“2+6+N”产业集群布局,狠抓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谋划实施了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物流园、千亩鲜果种植基地建设等现代农业项目。

  按照“一园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建设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为主的三镇现代农业产业区3个,交易市场、加工配送、电商销售中心、农业休闲观光示范点15个,基本建成集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规模化种养基地、现代生产要素、农旅融合发展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一产提升、二产增值、三产增收、产业服务、基础支撑”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经营主体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入园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64亿元。

  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已申报认证绿色农产品6个,“紫轩”“侯氏丰源”“曜明现代农业”“峪嘉百亩田”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从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整治到居住品质升级,嘉峪关各村镇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

  嘉峪关市突出推进乡村建设与加快全域城市化重点工作的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具体任务安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三农”能力建设。

  嘉峪关市以乡村振兴建设行动为抓手,认真梳理示范行动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分级提出示范市、示范镇、示范村重点建设任务,确定了4大方面25个小项的建设内容。同时,立足嘉峪关市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工作任务,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五美”为主要目标,按照创建标准,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村庄示范创建工作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为确保涉农项目落实落地,嘉峪关市采取日常督查、专项督查、考核督查等方式,对乡村建设工作任务落实、资金整合投入及支出、示范建设成效进行督查指导。2021年至今,完成文殊镇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和峪泉镇黄草营村、嘉峪关村,文殊镇河口村、石桥村、塔湾村、团结村、冯家沟村、文殊村,新城镇新城村、观蒲村、中沟村、泥沟村、横沟村13个村的建设任务。2023年,文殊镇石桥村被列为“十四五”期间全省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村。

  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绿树绕村、道路宽敞、小院整洁、雅致的壁画自成风景……走进嘉峪关农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嘉峪关市先试先行、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破解难题,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嘉峪关市农村公路已由“村村通”提档为“组组通”,3个镇17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硬化路率达到100%,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给排水、供电、通信、取暖、日常保洁实现100%全覆盖。新城镇、峪泉镇、文殊镇邮政所均已开通多家快递公司收发件业务。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改暖、改炕、改灶、改厨”工作,常住户建有洗澡间的占比达到83%,使用煤改电清洁能源取暖的占比达到89.3%。截至2020年底,嘉峪关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6.5%。通过开展村庄绿化植树工作,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等宜绿化空地得到绿化,村庄绿化率达到20%。

  嘉峪关市建立了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长效工作机制,使“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日益健全,充分发挥村级理事会的职能作用,落实了管护基金。全市农村选聘公益岗位人员,强化了对村组道路、给排水设施、绿化带、村级阵地、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健身器械、路灯、公厕、垃圾池(箱)等基础性设施和辅助性设施的维护和清理工作。

  嘉峪关市农村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全市17个农村社区实现了“一站一室一书屋一舞台”的全覆盖,农家书屋按照统一标准配备了图书和图书借阅设备,镇村组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配套率达到100%。新城镇、峪泉镇、文殊镇镇级卫生院运行良好,16个定点村级卫生室坐诊制度得到落实,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及村医均持合格执业证书。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水平,农村村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到100%,日间照料中心、孝老饭庄、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运行良好。

  嘉峪关市不断强化宣传引导示范作用,各村均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镇级道德讲堂建设率达100%,村级道德讲堂建设率达90%。镇、村分别组建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密切联系的工作格局。

  2021年,新城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新城镇野麻湾、新城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文殊镇荣获甘肃省巾帼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峪泉镇黄草营村、文殊镇石桥村荣获甘肃省美丽庭院示范村荣誉称号。2022年,文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城镇人民政府荣获甘肃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山明水秀的美丽家园、遍地开花的“美丽经济”、互融互促的致富共同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蓝图下,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嘉峪关希望的田野上展示出无限活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