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乡村振兴网 >> 定西市 >> 渭源县

日子越过越红火——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脱贫调查

22-12-15 10:14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张麟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由人民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习近平的扶贫足迹》一书,按年度编排,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考察调研的感人场景,真实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下脱贫奔向小康的获得感、幸福感。本周新华连载将摘编书中精彩篇章,以飨读者。

  元古堆村,位于甘肃定西,海拔2400米,三面环山,气候高寒阴湿,过去长期村落凋敝,人称烂泥沟,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2年,全村447户191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2019年的元古堆村,因为脱贫而变美: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入选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6年增加近6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整村脱贫出列。

  从“烂泥沟”到美丽乡村,蝶变始于一次特殊的拜年。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给家家户户送年货,鼓励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此,小山村的脱贫攻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人人长志气 唤醒精气神

  人穷志气短。长期的贫困落后,带给元古堆人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有思想观念的封闭。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前,这里的群众还对苦日子“很习惯”,觉得“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广播里天天讲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村民们有的觉得“吃着油饼、喝着茶就是小康”,有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如今的元古堆人,精气神大不一样。每个人都活络起来了,都主动干活、积极找门路。在村口的小广场上,竖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上面是“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标语。村民们表示,这儿是全村人的精神“加油站”,“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我们脱贫最大的动力。党和政府努力帮咱们,咱们自己更得努力干”。我们在走访村民杜文文家时,她特意打开衣柜,向我们展示一床新棉被。她动情地说:“这是总书记送的,一直不舍得用,看着它就会想起总书记的话,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为了引导村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村里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启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利用光伏电站带来的集体收益,设立扶贫公益岗位、向群众购买服务,开设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引导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给劳务收入高、经济作物扩种多的贫困户发奖金,为帮带作用大的致富能人戴红花。这些工作,使村里奋斗光荣、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出了名的懒散户也坐不住了,追着村干部找活干。

  政府建基础 敲开致富门

  这几年,党委和政府对元古堆村的帮扶,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改造路房水电,综合治理山田林草,以此敲开增收致富之门。

  打通致富路。2013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人和泥争鞋”,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全部油化,村内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种点啥烂在地里了。

  引来幸福水。多年来,村民吃水主要靠几眼泉、几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天,路特别难走,年年都有人为吃水滑倒摔伤。如今,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村里96%的人家都用上了清澈的洮河水,少量就近饮用山泉水的农户也达到安全饮水标准。腿有残疾的村民王建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吃水靠别人捎,煮饭都省着用,现在自来水接到家,用水不再揪心犯愁,也不再欠人情了。”

  共圆安居梦。以前,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坯房,受汶川地震、岷县地震影响,房屋普遍不牢固。2013年全村调查时,四分之三的农户住的是危房。这几年,村里结合居住点布局调整,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该搬迁的集中重建,彻底圆了群众住“安全房”的梦。总书记当年看望过的老党员马岗家,加固了3间老房,建起3间新房,还添置不少家具、电器,生活焕然一新。

  扮靓小山村。前些年,村民生活习惯差,生活垃圾哪里顺手往哪扔,牲畜粪便随处可见,一下雨就污水横流。这几年,村里结合退耕还林、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彻底整治人居环境,还添置了垃圾桶,购买了垃圾清运服务。如今,村里干净了,村口的小河清澈见底,村民房前屋后没了垃圾堆,多了鲜花、蔬菜和果树,村民们都说日子美了。

  产业接地气 增收步子稳

  元古堆人过去穷,穷在只会土里刨粮,主要靠种小麦、马铃薯、蚕豆、油菜为生。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坚持做地的文章和做人的文章并重,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务工经济,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干瘪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壮大特色种植。元古堆村历来有种中药材的传统,早几年还试种成功了食用百合,但由于投入大、市场不稳、交通不便,规模一直上不去。2014年,在县里指导下,村两委和村民共同商议,将百合、马铃薯种薯和中药材确定为扩大种植的重点品种。在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下,村民们现在普遍种得起、也敢种了,几年下来,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1000亩扩大到了4500亩,占到全村耕地的近七成。为了做优做精,村里还组织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销对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当归种植户赵永红,学会使用膜侧种植技术后,单产增加2至4成,学会切片技术后,亩均收益又增长近3成。据统计,2018年,种植三大经济作物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300多元,相当于2012年村民人均农业收入的8倍。村民们说,同样是种地,过去种的是温饱,现在种的是小康。

  发展务工经济。元古堆村人均耕地2.9亩,林地、草地多年封山禁牧,劳动力一直有较多富余。但受思想观念、种植结构落后等因素影响,全村1100多个劳动力几乎都围着耕地打转转。村两委认识到,让富余劳动力有活干,既是拓展增收的渠道,也能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近年来,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大搞培训,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培养,使大部分劳动力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有了技能,有了致富动力,外出务工就有了信心、宽了门路。2018年,全村外出务工410多人,带动人均增收2824元,是2012年的3.1倍。

  党建聚人心 实干换信任

  聊起村里的新生活,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质朴的话里,饱含对党的感激,充满对党组织的信任。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同不少贫困村一样,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村干部不理公事,村民“平时没事不找干部、有事办不成骂干部、办事不顺心告干部”。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而且拉近了党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着眼功能强化,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村里深入开展“双富先锋活动”,培养致富能人入党、提升党员致富能力,先后发展致富能人入党13人,推选5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进入村两委。郭连兵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也曾是个不关心集体的人。在党组织重点培养下,他不仅入了党,还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了全村的带头人。上级包村干部安晓东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既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也锻造了一支靠得住、留得下的工作队,这是将来村里发展的最大保障。

  聚焦脱贫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认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作用发挥好不好,核心一条就是看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为提升党员促脱贫实效,他们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郭建新是村里产业支部党员,也是百合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主动对接兰州的技术、企业、市场,有时忙得连自家地里的活都顾不上。他觉得,党员为群众办事,天经地义。党员干部的实干和奉献,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深受感染。2013年以来,全村新发展的党员中多是80后的年轻人,这是改革开放后好些年没有过的。谈到为啥想入党,几位年轻人都说,就是希望跟着党干,向党员干部学习,为群众多办点事,为村里建设多出份力。

  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的日子变甜了,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乡党委书记王宝林介绍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抓党建促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搞一些适宜的深加工,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好,不断夯实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元古堆人相信,有党的领导,大伙一起努力,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的扶贫足迹》

  本书编写组

  ISBN:978-7-5166-6503-9(平装)

  ISBN:978-7-5166-6502-2(精装)

  定价:79.00元(平装) 88.00元(精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