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乡村美 群众富
原标题:产业兴 乡村美 群众富
——玉门市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通讯员 徐玮 孟琦
夏秋之交的玉门大地,乡间田野,色彩分明,一幢幢民居点缀其间,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玉门市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作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路径,奋力谱写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新篇章。
支部带动——施策“上项目” 激活整个村
如何推动党建资源转化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玉门给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工程,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900多万元,部署实施14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赤金镇、清泉乡依托韭菜、人参果产业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柳河镇、黄闸湾镇利用城郊优势,建成红色教育、特产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玉门镇将集体土地综合开发与培育富民产业链相结合,打破村级界限,挖掘盘活集体资产,建立“参股合作、本金保底、收益分红”分配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一个个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让全市各乡镇逐步形成了“有代表、有主导、有特色、有优势”的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格局。
截至2021年底,玉门市59个行政村不仅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而且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24个,村级党组织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产业拉动——增收不用愁 致富有奔头
在花海镇、赤金镇、下西号镇和饮马农场建成现代化规模高产优质苜蓿生产集群带12万亩;持续推进大畅河6000亩标准化蜜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全市蜜瓜种植面积达8万亩;引进建成新希望、稼华、万雄等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6个,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2.1万头……
像这样的农业产业园区玉门市先后规划建设了20个,同时,吸引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基地和实践基地,形成良性循环格局,成功打造了“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韭菜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黑枸杞之乡”,清泉万亩人参果基地入选国家农村创新企业园区,玉门跻身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近年来,玉门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紧紧围绕“瓜果菜猪羊草”六大产业布局,主攻万亩大基地、亿元大集群、全链大龙头、全域大品牌,着力打造连片成带、集群成链、区域优品特色优势产业新高地,加快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产业有了规模,产品有销路是实现增收的关键。
为了畅通农产品下游销售渠道,玉门市坚持市场导向,找短板强弱项,抓好产销对接,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消费促扶贫、互联网+、直播带货、招商引资等方式构建产销一体新格局,为农村产业兴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全市签约农产品订单262个,签约订单总量52.8万吨,订单面积64.6万亩,实现产销共赢。
美丽行动——农房换新颜 点亮宜居梦
在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新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农房改造带来的变化,一排排复式小楼美观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休闲亭阁点缀在其间,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
近年来,玉门市采取原址翻建、异地拆迁新建等方式,在玉门镇、柳河镇、赤金镇、下西号镇、柳河镇、清泉乡、昌马镇等七个乡镇试点先行,新建农房684户、风貌改造551户、拆除腾退389户,并对改造示范点周边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和风貌提升等给予资金支持。
“在农房改造工作中,每个示范村都有各自的特色风格,既要立足乡村振兴长远发展抓统筹,又要贴近各村实际抓特色,确保全市农房改造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玉军说。
比如柳河镇红旗村在“红”字上下功夫,建成一批乡土特色农家园,打造苗木产业+劳模精神+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又如昌马镇上游村通过特色文化艺术墙绘,打造乡愁记忆长廊和集镇天境油画长廊,不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住乡愁,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玉门市坚持“房、水、厕、污、貌”五项改造一体化同步推进,投入1.03亿元,为13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拨付农房新建、风貌改造、拆除腾退等补助资金,扶持排污、供暖、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成8公里污水管网、5公里供暖管网勘测,实施污水处理站项目3个,架设排污管网7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所改造1002户,实现村庄风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 2022-08-25上半年甘肃省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510个
- 2022-08-25酒泉新能源招商引资26个项目 签约金额425.69亿元
- 2022-08-25民乐:坚持“项目为王”狠抓招商引资